[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0674.3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2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树林;陈方见;刘晨风;刘智永;李德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絮凝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藻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及其培养液循环再培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类细胞体积小(1-30μm),密度低(与培养液密度相近似),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单细胞光合自养微生物。由于微藻细胞生化组成、代谢途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脂类等具有潜在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微藻培养简单,单位面积产量高,具有不与人挣粮、不与粮挣地等有点,对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其细胞的特性,采收比较困难、成本高,微藻采收成本占整个产业链条的20-30%。目前采收的方式主要有离心、过滤、气悬浮(申请号:200910202971.3)、添加无机或有机絮凝剂进行絮凝(申请号:200710015212.7;201010205681.7),在这些絮凝方式当中,均有优缺点,离心对各种藻均有效但耗能大,不利于大规模利用;过滤较为经济,但是堵塞严重且易造成膜的污染;气悬浮操作简便但效果不够彻底;絮凝剂的添加效果显著,但絮凝剂的加入一方面会引入外援化合物或者离子造成水体污染,另一方面影响下游的操作和再次分离的困难,因此研究开发一种效果理想、简单易行、成本低、无污染的新采收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搅拌的条件下往培养有微藻的培养液中加入氨,使氨与培养液快速混匀,当培养液的pH值处于碱性范围时,静置所述培养液,微藻絮凝;
步骤二、待微藻絮凝和培养液分层,分离出上层的培养液,收集絮凝的微藻;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在步骤二之后还包括步骤三:将所述分离出的培养液进行热处理,加热冷却后通入CO2气体,调节培养液的pH值为酸性,添加1‰的微量元素混合溶液,培养液用于循环培养微藻。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步骤一中的氨为氨水和/或氨气。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氨水的浓度为12~28%。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步骤一中搅拌的条件为80~120rmp。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步骤一中的碱性范围是指pH值为8~11。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步骤一中的静置时间为0.5~3h。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步骤三中的热处理为40~120℃加热10min。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步骤三中的酸性为pH值小于6.5。
优选的是,所述的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中,微量元素的组成,重量(g)/体积(L)比,为:Na2EDTA 4.16,FeCl3·6H2O 3.15,CuSO4·5H2O 0.01,ZnSO4·7H2O 0.022,CoCl2·6H2O 0.01,MnCl2.4H2O 0.18,Na2MoO4·2H2O 0.006,Cyanocobalamin(Vitamin B12)0.0005,Thiamine HCl(Vitamin B1)0.1,Biotin 0.0005,其余为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氨絮凝微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培养有微藻的培养液于烧杯中,所述烧杯放置在搅拌器上,如磁力搅拌器,转速为80~120rmp的条件下往微藻培养液中逐滴加入氨水或通入氨气,氨水的浓度为12~28%,氨和培养液快速混匀,用pH计测试培养液的pH值直至培养液的pH值为8~11时,静置0.5~3h,使微藻絮凝;
2、待微藻絮凝和培养液分层,分离出上层的培养液,收集絮凝的微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06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