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嘴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8905.7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4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3R3/38 | 分类号: | F23R3/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81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路 燃油 喷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油路燃油喷嘴;尤其涉及到一种大喷雾锥角的双油路压力雾化式燃油喷嘴。
背景技术
一般的燃油喷嘴习惯上叫喷油嘴,在热动力装置、工业炉窑等加热设备的燃烧器上得到广泛使用,可以使用液体燃料如柴油、煤油、重油和醇类燃料等。燃油喷嘴是将燃油喷射进入燃烧室内与其它介质如压缩空气等进行掺混、雾化、燃烧。燃油喷嘴的燃油喷射、雾化的动力是由油泵增压或高压气流掺混形成的。燃油喷嘴分为单油路和双油路,双油路燃油喷嘴又分为双路单室单喷口燃油喷嘴、双路双室单喷口喷嘴(串联式双油路喷嘴)、双路双室双喷口燃油喷嘴(并联双油路喷嘴)。可以根据其用途设计和选用不同的喷嘴。对于以上三种双油路燃油喷嘴,其主、副油路的核心结构均是由切向进油槽或孔、旋流室和喷口三部分组成。目前在航空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是并联双油路燃油喷嘴,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上。为了适应航空发动机宽广的工作范围,往往采用供油范围宽、各个状态雾化质量好和贫油熄火极限宽的双油路燃油喷嘴来给燃烧室供油。但当采用双油路双喷口结构形式的燃油喷嘴给燃烧室供油时,由于受主、副喷口和切向进油槽的长、宽结构限制以及被燃油中污物堵塞的限制,在规定的供油压力条件下,要保证和提高燃油供应量、加大喷雾锥角,必须对现有的双油路燃油喷嘴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或重新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开展改进设计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用的一种双油路大喷雾锥角的压力雾化式燃油喷嘴。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需要解决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供油范围宽、燃油喷嘴喷雾锥角大的问题。副油路喷雾锥角增大10°~15°,副油路流量增大30%。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的一种双油路压力雾化式燃油喷嘴,主要包括喷嘴壳体、主油路喷口、主油路旋流器(兼作副油路喷口)和副油路旋流器组成。副油路旋流器安装在主油路旋流器内,再一起安装在喷嘴壳体上,主油路喷口安装在主喷口旋流器的外部。
所述的主油路喷口是由主油路喷口体和气罩组成,气罩是装接在主油路喷口体上;在气罩上设计有吹除喷口表面积碳的喷嘴进气孔和喷嘴吹气孔,并对喷嘴进行冷却;主油路旋流器外部与主油路喷口体的内腔构成主油路旋流室,在主油路旋流器的圆柱面上设计有主油路切向旋流槽;副油路旋流器头部锥形体上设计有副油路切向旋流槽,副油路旋流器锥形体与主油路旋流器的内锥构成副油路旋流室。
所述的双油路燃油喷嘴通过对主、副油路旋流器进行改进。改进副油路旋流器结构:加大旋流锥形体尺寸和锥角,加大旋流器颈部直径,增加切向槽的数量,加大切向槽切向角度和对称槽间距;改进主油路旋流器结构:加大内腔收敛锥角,在内腔增加一个环型台阶并与内腔收敛锥角相交,加大喷口出口锥角,缩短喷口出口锥面轴向长度尺寸和喷口出口直线段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改进设计经过验证得出:在供油压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副油路的供油量增加30%,副油路的喷雾锥角增大10°~15°,主油路性能保持不变。在不改变喷嘴外部轮廓尺寸的情况下,克服了压力雾化式喷嘴的喷雾锥角随燃油流量的增大而减小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双油路燃油喷嘴结构图。
1-喷嘴壳体 2-副油路旋流器 3-主油路旋流器 4-主油路喷口5-气罩 6-喷嘴进气孔 7-主油路喷口体 8-喷嘴吹气孔
图2为主油路旋流器简图
9-主油路旋流器内腔收敛锥角 10-主油路旋流器内腔台阶 11-主油路旋流槽 12-主油路旋流器出口锥角 13主油路旋流器喷口直线段长度14-旋流器喷口出口锥面长度
图3为副油路旋流器简图
15-副油路旋流器颈部 16-副油路旋流槽 17-副油路旋流器旋流槽角度18-副油路旋流器旋流槽入口外径 19-副油路旋流器旋流槽出口外径20-副油路旋流器锥形体
图4为副油路旋流器(A向示图)旋流槽简图
21-旋流槽出口横向对称间距 22-旋流槽出口竖向对称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未经贵州航空发动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89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