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线方式数据和状态估计数据整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5832.6 | 申请日: | 201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2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汪际峰;鲍颜红;李建设;曾兴嘉;黄河;徐伟;苏寅生;徐泰山;刘洪涛;周海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510623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线 方式 数据 状态 估计 整合 方法 | ||
1.离线方式数据和状态估计数据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 建立离线方式数据中交流节点与状态估计中物理母线的对应关系;
2)根据对应关系和实时状态估计结果中的物理母线投停状态,将待整合离线方式数据中的计算节点划分为映射投运节点、映射停运节点和未映射节点;
其中,映射投运节点对应至少一条物理母线投运,映射停运节点对应的物理母线均停运,未映射节点没有对应的物理母线;
3)根据实时状态估计结果生成潮流数据,根据潮流数据中计算节点与物理母线的对应关系,确定各计算节点在离线方式数据中对应的计算节点,满足条件为双方均对应有相同的物理母线;
4)根据离线方式数据的计算节点类型将支路划分为映射支路和未映射支路、并确定映射支路中的投运联络线和停运联络线;
映射支路为两端至少有一个映射投运节点,未映射支路为两端均为未映射节点,投运联络线两端为映射投运节点和未映射节点,停运联络线两端为映射停运节点和未映射节点;
5)将离线方式数据中的联络线断开并进行拓扑分析,确定仅包含未映射节点的孤立网络;
根据预先设置的的最小孤网节点数筛选满足要求的孤立网络,形成待拼接的未建模数据;根据拓扑分析结果和离线方式数据的潮流计算结果,生成在线匹配所需要的联络线信息,包含同孤网相联的联络线断面和离线方式数据联络线传输功率;
6)将投运联络线增加至状态估计潮流数据,将联络线传输功率从联络节点的负荷功率中减去,形成待拼接的状态估计潮流文件;
7)将状态估计潮流文件和未建模数据对应的潮流文件拼接成包含未建模数据的全网潮流文件,先调整未建模数据发电有功出力和负荷功率,使联络线有功潮流满足有功精度要求,再调整未建模数据发电无功出力和补偿装置的无功,使联络线边界节点电压满足电压精度要求,生成可供安全稳定评估使用的全网潮流文件;将未建模数据的稳定文件拼接到全网稳定文件,形成包含未建模数据的全网稳定文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方式数据和状态估计数据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划分离线方式数据中计算节点类型的方法如下:映射投运节点对应至少一条物理母线投运,映射停运节点对应的物理母线均停运,未映射节点没有对应的物理母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方式数据和状态估计数据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状态估计数据和离线方式数据计算节点对应方法如下:双方均对应有相同的物理母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方式数据和状态估计数据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划分离线方式数据中支路类型的方法如下:映射支路为两端至少有一个映射投运节点,未映射支路为两端均为未映射节点,投运联络线两端为映射投运节点和未映射节点,停运联络线两端为映射停运节点和未映射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线方式数据和状态估计数据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联络线有功潮流和联络线边界节点电压的调整方法如下:根据孤网节点有功对联络线有功潮流的灵敏度选择调整节点,利用二次规划法迭代调整节点有功直至联络线有功潮流满足精度要求;
再根据孤网节点无功对联络线边界节点电压的灵敏度选择调整节点,利用二次规划法迭代调整节点无功直至联络线边界节点电压满足精度要求;
在节点无功每次迭代结束时,校核联络线有功潮流,若不满足精度要求,则终止电压调整并输出满足有功精度前提下电压调整的次优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未经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583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