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VAV空调的焓值测量计费方法以及测量装置和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5305.5 | 申请日: | 2011-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忠;邢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世忠 |
主分类号: | G01K17/06 | 分类号: | G01K17/06;G01D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vav 空调 测量 计费 方法 以及 装置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暖制冷设备的测量计费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用焓值计量的方法对VAV全风量空调进行收费测算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VAV空调的计费通常是在AHU空气处理机的进水口中安装的流量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根据流量传感器给出的流量和配对温度传感器给出的供回水温度,以及水流经的时间,可计算空气处理机所消耗的冷量。然后根据每个VAV BOX在约定的时间内消耗的累积风量占总风量的比例,来计算用户消耗的冷量,从而计算出用户的费用。其公式如下:
VAV BOX消耗冷量的费用=VAV BOX消耗冷量×空调系统冷量单价
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近似计算出用户费用,但计费不准确,计费理论上存在严重缺陷。因为VAV空调系统包括送风、回风、排风。其中回风的存在是空调节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原来的计费方法并没有考虑回风。以夏季工况为例,如果室外新风温度为35℃,相对湿度80%,而室内空气温度为26℃,相对湿度50%,空调送风温度为15℃,相对湿度30%,则回风经过空气处理机组达到送风温湿度所需要消耗的冷量远小于新风经过空气处理机组达到送风温湿度所需要消耗的冷量,而且在空调送风中回风量越大,所需要的冷量越小,节能就越明显。
对于VAV空调分户计费而言,即使用户送风量相同,但回风量不同,那么用户对冷量的消耗就不相同,显然,回风量多的用户消耗的冷量少,所需的费用低。如果计费时不考虑回风的因素,对用户来说显然是不公平,同时也会助长能源的浪费,这与VAV空调的节能初衷是相违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VAV空调计费理论上存在严重缺陷、计费不准确等不足,提供一种采用焓值计算方法进行计费测定的新型VAV空调计费方法及其计费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VAV空调的焓值测量计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确定送风的焓值H1、房间回风的焓值H2以及室外空气的焓值H3;
2)分别测定送入房间的风量Q1、回风量Q2、新风量Q3;
3)根据上述数值计算出用户单位时间(分钟)的能量消耗为:
Wj=(H3-H1)*Q3*ρ+(H2-H1)*Q2*ρ,其中ρ为空气密度;
4)由于室外新风的焓值、送风及回风的焓值都在变化,所以需要连续采集各处的焓值,因为温湿度、大气压力的变化是个较慢的过程,所以每隔15分钟采集一次;
则每小时的能量消耗可以计为:
用户每天的能量消耗可以计为:
所述的用于实现VAV空调的焓值测量计费方法的计费装置,包括送风焓值测量系统、回风焓值测量系统以及室外新风焓值测量系统,所述的送风焓值测量系统、回风焓值测量系统以及室外新风焓值测量系统均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构成。
优选的是,送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机送风口到系统末端的2/3处;室外新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VAV新风阀后;回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每户回风口处。
优选的是,回风焓值测量系统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用户回风管处,风速传感器安装在用户回风管的直管处。
优选的是,送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机送风口到系统末端的2/3处;室外新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VAV新风阀后;回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回风总管中。
优选的是,送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机送风口到系统末端的2/3处;室外新风焓值测量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安装在VAV新风阀后;回风焓值测量系统的风速传感器安装在用户回风侧,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回风总管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世忠,未经杨世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53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