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甲鱼无介质孵化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85149.2 | 申请日: | 2011-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7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蒋业林;李松;蔡鑫;孙明;蒋涛;蒋婧玲;张冬丽;宋光同;侯冠军;张静;李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业林 |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甲鱼 介质 孵化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甲鱼的孵化系统,具体是涉及一种无介质孵化方法及孵化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人工孵化甲鱼,主要利用仿生学原理,模仿甲鱼卵天然孵化条件,从而使甲鱼卵孵化。于是,各种孵化介质不断的被开发运动,最原始的孵化介质为沙石,后来渐渐利用海绵、蛭石替代重量较大的沙石,孵化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劳动强度减小。
但是,采用多种孵化介质,势必会造出较多不便,大型孵化工厂在批量孵化时,放置于同一孵化盒中的甲鱼卵,若部分卵死亡,由于埋在孵化介质中,不易发现,可能导致其他甲鱼卵感染细菌,甚至会造成大批量死亡的情况。
目前,关于无介质类孵化,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道,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偏见,对于各类动物卵的孵化,人们在谈论或实施时,均第一时间考虑到采用某某介质进行掩埋,控制好孵化条件,从未考虑过在无介质的条件甲鱼卵依旧能够孵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传统技术偏见,提供一种在无孵化介质的条件孵化甲鱼卵的方法,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实施该方法的孵化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甲鱼无介质孵化方法,将甲鱼卵置于温度24~33℃、相对湿度80~90%条件自然孵化。
实施所述孵化方法的孵化装置,包括孵化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箱底部设有方形盛水盒,盛水盒的上方设有多组甲鱼卵限位装置,所述孵化箱的顶部覆盖有保持孵化箱内相对湿度的双层湿毛巾。
优选的是,所述甲鱼卵限位装置为表面开有多个小孔的平板。
进一步,所述平板上小孔的孔径为15~18mm。
优选的是,所述平板的侧边至少设有一个向下倾斜的长槽。
进一步,所述长槽的倾斜角度为45~60度。
优选的是,所述相邻甲鱼卵限位装置之间的间隔为6~8cm。
利用上述孵化装置对甲鱼卵进行孵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受精甲鱼卵放置在甲鱼卵限位装置的小孔中,每日将双层毛巾淋湿1~2次至不滴水,保持55~60天,破壳的甲鱼,随长槽进入底部的盛水盒中,取出。
进一步,受精甲鱼卵的白色亮点背离盛水盒放置。
本发明甲鱼无介质孵化方法及装置,克服了传统孵化项目的技术偏见,开创了一种无任何孵化介质存在的孵化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表现在:
1、通气性好,温、湿度均恒,孵化效率高(接近100%)、操作简便。2、充分利用空间,每立方米可以容纳约10700枚甲鱼卵。3、无需多余的介质材料成本。4、节能、省力、自然、环保、安全。
本发明对甲鱼养殖具有显著的开创性意义,同时也给出了其他动物胚胎的无介质孵化相关技术启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甲鱼卵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盛水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3,甲鱼无介质孵化装置,包括孵化箱1,孵化箱底部设有方形盛水盒5,盛水盒5的上方设有多组甲鱼卵限位装置2,孵化箱1的顶部覆盖有保持孵化箱内相对湿度的双层湿毛巾7。
甲鱼卵限位装置2优选为表面开有多个小孔8的平板,平板上小孔的孔径为15~18mm,甲鱼卵3可以刚好放置在孔8中,不发生晃动。
在平板的侧边至少设有一个向下倾斜的长槽6,长槽6的倾斜角度为45~60度,长槽6供孵化出壳的甲鱼爬出,使甲鱼进入底部的盛水盒5,盛水盒5仅作为暂时存放甲鱼所需,可以定时取出甲鱼。
为了满足孵化箱1内空气的流通,以及保持箱内各部位湿度一直,相邻甲鱼卵限位装置2之间的间隔为6~8cm。
甲鱼卵限位装置2可采用多种固定方式固定在箱体内壁,例如通过挡块4,或抽插式均可。
甲鱼无介质孵化方法,步骤如下,将受精甲鱼卵2放置在甲鱼卵限位装置2的小孔8中,受精甲鱼卵的白色亮点背离盛水盒放置,每日将双层毛巾淋湿至不滴水(即保持相对湿度80~90%),保持温度24~33℃,自然孵化55~60天,破壳的甲鱼,随长槽6滑落,并进入底部的盛水盒5中,取出。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业林,未经蒋业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51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