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岩溶大流量地下溶洞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4502.5 | 申请日: | 2011-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2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单承康;高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3/12;E02D5/2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顾书玲 |
地址: | 550081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溶 流量 地下 溶洞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溶洞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深岩溶大流量地下溶洞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岩溶地区修建水利水电工程经常会遇到各种岩溶处理问题,对于埋深较浅的溶洞均可通过清挖、回填混凝土的常规方法解决;对于埋深较深(大于50m)的溶洞,现有方法均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投资进行有效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溶洞处理方法在处理埋深较深、溶洞空腔较大、具有一定流速时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深岩溶大流量地下溶洞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投资对深岩溶进行有效封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深岩溶大流量地下溶洞的处理方法:在对应溶洞的下游区域钻孔,置入钢管桩形成格栅,在钢管桩格栅的上游侧打孔置入模袋并灌浆,在模袋的上游侧通过钻孔回填砂石级配料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通过钻孔对回填区域及溶洞周边进行灌浆。在回填区域及溶洞周边灌浆可以进一步增强封堵体的坚固性以及防渗性。
在钢管桩施工完成后,需在钢管内部注入水泥砂浆将钢管内部填充密实,以提高钢管桩的强度。
上述深岩溶大流量地下溶洞的处理方法,需根据溶洞的实际埋深及水流情况在模袋灌浆完成12小时~72小时后再在其上游侧回填砂石级配料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根据溶洞的发育特点通过计算确定钢管桩的间排距、钢管壁厚,一般情况钢管桩间距在0.5m~2.5m之间确定,钢管桩的排数一般为1~3排,排距0.5m~2m,钢管管径一般选取89mm~150mm,钢管壁厚不小于6mm。
前述处理方法中,模袋的大小根据溶洞大小及钢管桩可承受荷载确定,并需大于钢管桩的间距。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地下溶洞的岩溶管道下游采用钢管桩结合模袋对主通道进行有效封堵,再在其上游回填砂石级配料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可以有效解决埋深大于50m的岩溶处理问题,结合灌浆可以进一步增强封堵体的坚固性和防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1、根据探测的溶洞规模确定钢管桩格栅的布置参数(一般来说,间距为0.5~2.5m、排数为1~3排、排距为0.5~2m,钢管选用管径为89~150mm,钢管壁厚不小于6mm),在对应溶洞的下游区域钻孔,置入钢管桩形成格栅,并在钢管内注入水泥砂浆,将钢管内部填充密实。
2、根据确定的钢管桩的间排距,选择适当大小的模袋,模袋的大小要大于钢管桩格栅的孔距,在钢管桩格栅的上游侧打孔置入模袋并注浆。
3、在模袋注浆12~72小时后,在模袋注浆的上游侧回填砂石级配料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通过钻孔对回填区域及溶洞周边进行灌浆,形成完整的封堵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4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