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混合混凝土浆料和发泡剂泡沫的新型混合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1178.1 | 申请日: | 201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3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亚;王文霞;辛凌云;李森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B28B1/50 | 分类号: | B28B1/50;B28B1/5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张彬 |
地址: | 47102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混合 混凝土 浆料 发泡剂 泡沫 新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泡沫混凝土的生产设备,具体的说是将混凝土浆料与泡沫混凝土发泡剂泡沫混合所用的新型混合管。
背景技术
用物理方法生产泡沫混凝土,需要先将泡沫混凝土发泡剂以下简称发泡剂稀释、并与空气混合制成泡沫,而后再与制成的混凝土浆料混合制成泡沫混凝土浆料,最后浇筑成型、凝结、养护而成。
现行的混凝土浆料、泡沫的混合方式,一是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老式混合管图1混合;二是常压下在一个容器中分批次搅拌混合。
第一种混合方式,是目前泡沫混凝土行业普遍采用的,其优点是不用增加动力且能连续生产,缺点在于泡沫容易被挂破,混合比难掌握且随输送压力变化而变化。泡沫的破裂,不但影响泡沫的利用率,更主要的是破裂泡沫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会影响泡沫混凝土浆料的正常凝结,降低泡沫混凝土制品的抗压强度。混合比不稳定,会影响泡沫混凝土制品的容重和材质均匀性,特别是易引起泡沫混凝土制品的开裂。此外,对于容重在100~150kg/m3的超轻泡沫混凝土制品,其混凝土浆料中往往需要添加长度在4~9mm的短纤维,这时老式混合管极易堵塞,根本不能使用。
第二种混合方式,可以先一罐一罐地严格按比例把水、水泥、粉煤灰等配制成混凝土浆料,而后按泡沫浆料的规定体积添加泡沫,从而保证水灰比和混凝土浆料与泡沫的比例符合规定泡沫混凝土容重的要求。其缺点是需添加动力设备、搅拌混合容器,且不能连续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用于混合混凝土浆料和发泡剂泡沫的新型混合管,其不但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而且阻力小、不堵塞、不破泡、混合均匀,尤其是混凝土浆料中允许添加短纤维,为物理发泡生产100~150kg/m3超轻泡沫混凝土保温板提供了可能。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混合混凝土浆料和发泡剂泡沫的新型混合管,混合管分别与发泡系统和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连通,混合管呈螺旋状缠绕在水平设置的支撑轴上,并且至少缠绕5周,混合管的一端与三通管连接,三通管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发泡系统的输送管和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的输送管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发泡机发泡系统的输送管上设有止回阀Ⅰ,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的输送管上设有止回阀Ⅱ。
本发明所述的发泡机发泡系统的输送管通过变径管Ⅰ与三通管连接,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的输送管通过变径管Ⅱ与三通管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无需人力操作,可进行大量泡沫混凝土合成,不易堵塞,且易清洗;
2.阻力小,节省能源且不易导致泡沫破裂,从而提高泡沫利用率和泡沫混凝土制品的抗压强度,制成的泡沫混凝土浆料质量好;
3.允许混凝土浆料中添加植物或合成短纤维,并可以连续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泡系统,101、止回阀Ⅰ,102、变径管Ⅰ,2、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201、止回阀Ⅰ,202、变径管Ⅱ,3、三通管,4、支撑轴,5、混合管,501、泡沫混凝土浆料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用于混合混凝土浆料和发泡剂泡沫的新型混合管,混合管6分别与发泡系统1和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2连通,混合管5呈螺旋状缠绕在水平设置的支撑轴4上,并且至少缠绕5周,混合管5的一端与三通管3连接,三通管3的另外两个接口分别与发泡系统1的输送管和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2的输送管连接。
所述的发泡机发泡系统1的输送管上设有止回阀Ⅰ101,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2的输送管上设有止回阀Ⅱ201。
所述的发泡机发泡系统1的输送管通过变径管Ⅰ102与三通管连接,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2的输送管通过变径管Ⅱ202与三通管3连接。
来自发泡系统的泡沫和来自混凝土浆料生产系统的混凝土浆料,分别在空压机和浆料蜗杆泵的驱动下,通过三通管3进入混合管5,由于混合管的支撑轴4是水平设置的,当密度不同的混凝土浆料和泡沫通过绕支承轴4的混合管5时,混凝土浆料、泡沫每绕支承轴4一周,在重力作用下,它们在支承轴4的的径向的相对位置就要上下交换一次。显然混合管5绕支承轴4的周数越多,混凝土浆料与泡沫混合的越均匀。实践证明,当混合管的直径为20mm~60mm时,混合管绕其支承轴的周数为7~12周,进一步增大直径则应进一步增加周数。
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师范学院,未经洛阳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11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