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善肉制品表面色泽的梯度加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0105.0 | 申请日: | 2011-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8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道营;徐为民;刘芳;董晗;张牧焓;诸永志;蒋宁;刘红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L1/318 | 分类号: | A23L1/318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江平 |
地址: | 21001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肉制品 表面 色泽 梯度 加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改善肉制品表面色泽的加热制熟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肉制品的色泽是消费者衡量肉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是影响购买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其原因在于它的可视性强,良好的色泽可以刺激人们的食欲。如何能最大程度的改善肉制品表面色泽,成为保持其产品品质的关键。
在改善肉制品表面色泽方面,通常是使用发色剂及发色助剂,常见的发色剂有硝酸钾、亚硝酸钾、硝酸钠、亚硝酸钠,常用的发色助剂有L-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烟酰胺等。由于近年来对肉品安全性重视程度的提高,改善肉制品色泽的手段逐渐向安全性更高的物理方法方向发展。
目前,通常采用的传统加热工艺是将原料肉在90℃的卤水中加热40~50分钟,但所得产品的呈褐色、红度较低、色泽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借用发色剂及发色助剂、能提高肉制品表面红度,从而改善肉品色泽的加热制熟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将原料肉块浸泡在卤水中加热制熟,其特点是:所述加热制熟分两个梯度进行,第一梯度的卤水温度为58±1℃,当肉块的中心温度达到55±1℃时保持5±1min,然后进行第二梯度的加热处理;第二梯度的卤水温度为99±1℃,当肉块的中心温度达到80±1℃后取出,即成。
通过对肉制品(猪、鸭、兔)不同加热条件下的肉制品表面色泽(L*、a*、 b*)的系统研究,得到结论:肉制品加热温度在60℃以下时,表面红度并未重现明显下降,并且色泽的稳定性也较高。
本发明通过加热过程中肉制品色泽变化机制的深入研究,建立了本发明技术方案,即程序化的梯度加热工艺,使肉品的a*(红度)得到很大提高,色泽比采用常规的直接加热工艺的肉制品有明显改善,同时进行了多次中试,使本发明具有很强的生产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常规的直接加热制煮工艺的加热时间为40~50分钟,而本发明加热时间总计只需35分钟,缩短了加热时间,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操作步骤:
1、原料肉预处理:将经过屠宰和清洗后的猪、鸭或兔肉块进行腌制。
2、加热制熟工艺:腌制后的肉块分两个梯度在卤水中煮制。
第一梯度的卤水温度为58±1℃,当肉块的中心温度达到55±1℃时保持5±1min,本阶段的加热时间约为20分钟;
第二梯度的卤水温度为99±1℃,当肉块的中心温度达到80±1℃后取出,本阶段的加热时间约为12-15分钟。
3、真空包装、巴氏杀菌(80±1℃,40分钟)后,冷却、打码、贴标后,于0-4℃冷藏储运,冷链条件下货架期约为30天。
4、本发明加工产品与传统加工产品的相关指标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0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