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叠级吊顶龙骨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80103.1 | 申请日: | 2011-1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3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丛文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丛文滨 |
| 主分类号: | E04B9/06 | 分类号: | E04B9/06 |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田和穗 |
| 地址: | 1160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叠级 吊顶 龙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顶龙骨,特别是一种可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尤其是抗震性能的双叠级吊顶龙骨。
背景技术
龙骨是用来支撑造型、固定结构的一种建筑材料,它广泛应用于宾馆、候机楼、客运站、车站、剧场、商场、工厂、办公楼、旧建筑建筑改造、室内装修设置、顶棚等场所。龙骨作为装修的骨架和基材,使用非常普遍。传统龙骨的(无论承载截面是开放式或闭合式)承载截面通常是短边为立边的长方形截面,这种龙骨的截面系数小,抗弯矩、扭矩能力较差,无法承担较重的装饰板材。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龙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可以显著提高其抗弯矩、扭矩能力,进而提高龙骨抗震性能的双叠级吊顶龙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双叠级吊顶龙骨,包括筋板1,在筋板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边沿2和下边沿3,在筋板1轴向的两端设置有端头4,在筋板1上沿其轴向还设置有多个双排咬合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边沿3的下端设置有断面为矩形且空心的一级加强框架5,所述一级加强框架5的高度H1为筋板1高度H的0.2-0.3倍,一级加强框架5的宽度L1为下边沿3宽度L的0.65-0.7倍,在一级加强框架5的下部还连接有断面为矩形且空心的二级加强框架6,所述二级加强框架6的高度H2为筋板1高度H的0.25-0.3倍,二级加强框架6的宽度L2为下边沿3宽度L的0.2-0.3倍,一级加强框架5和二级加强框架6共同形成凸字形加强框架7,并且凸字形加强框架7和下边沿3为一体结构。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双叠级吊顶龙骨,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现有结构的龙骨因截面系数较小,抗弯矩、扭矩等力学性能较差,而无法承担面积和质量较大的装饰板材的问题,在普通龙骨下边沿的下端设置了与整体龙骨一体结构的凸字形加强框架,这个凸字形加强框架能够显著提高龙骨的强度和有效力学性能,特别是可以增加龙骨的抗压强度、提高龙骨的抗弯与抗扭强度,进而提高了其抗震性能,使其可以承担较重的面板。而且这种加强框架在龙骨的制作过程中与龙骨一起成型,制作工艺简单,它的空心结构又决定了它不会额外耗费太多的材料,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可以说这种吊顶龙骨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家装、建筑等行业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断面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叠级吊顶龙骨,包括作为基础的筋板1,在筋板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边沿2和下边沿3,在进行主龙骨和副龙骨的连接时,副龙骨轴向端部的搭接板8便搭接在下边沿3的上端面上;在筋板1轴向方向的两端头处,分别设置有端头4,这个端头4可以与主龙骨相配合,实现副龙骨与主龙骨之间的相互连接(图2即为一个主龙骨与两个副龙骨拼接状态的示意图)。沿着筋板1的轴向还开设有多个双排咬合点,副龙骨的端头4便插接在双排咬合点之中进行连接(同样参见图2);
在下边沿3的下端设置有断面为矩形的一级加强框架5,这个一级加强框架5为空心结构,并且它的高度H1为筋板1高度H的0.2-0.3倍,其宽度L1为下边沿3宽度L的0.65-0.7倍;
在一级加强框架5的下部中心位置处还设置有断面同样为矩形的二级加强框架6,二级加强框架6也为空心结构,并且它的高度H2为筋板1高度H的0.25-0.3倍,其宽度L2为下边沿3宽度L的0.2-0.3倍;
上述的一级加强框架5和二级加强框架6共同组成类似汉字“凸”字形的凸字形加强框架7,并且凸字形加强框架7与下边沿3为一体结构。
本种结构形式的吊顶龙骨,能够实现各种面积较大、重量较重的板材支撑,其力学性能、特别是抗弯强度、抗扭强度、抗震性能等性能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丛文滨,未经丛文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01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