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轨列车蓄电池温度监测报警装置及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5403.0 | 申请日: | 201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于延霞;刘锡顺;吴英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7/22 | 分类号: | G01K7/2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万友专利事务所 21219 | 代理人: | 任力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蓄电池 温度 监测 报警装置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轨列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城轨列车蓄电池温度监测报警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城铁列车的蓄电池是应急(辅助逆变器不工作或故障)供电电源,蓄电池容量要求至少能够供给列车内部紧急照明、外部照明、紧急通风、车载安全设备、广播、通讯系统等工作4 5分钟,并保证列车开关门一次。因此蓄电池是否工作正常是对乘客、列车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如蓄电池发生意外放电、电池内电解液发生异常时,均会影响蓄电池的正常工作,降低蓄电池使用寿命。温度是蓄电池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间接地反映电池的性能状况。
为了消除安全隐患,蓄电池即时温度、温度与时间曲线等信息需要在列车监控屏上显示,根据温度参数可以及时发现蓄电池故障并检修处理,以延长蓄电池寿命,并确保蓄电池在紧急情况下可靠使用。
目前城铁项目中对蓄电池温度检测一般采用每个蓄电池箱内放置一个Pt100测温传感器,变化的电压信号经变送器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列车控制和监控系统并在监控系统显示单元上显示。
现有技术中的方案虽然能检测蓄电池温度,但受到传感器性能及模拟信号传输等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测温传感器热响应慢,耐振动和耐冲击性差;
整个蓄电池箱内只有一个测温点,不能及时发现异常单体电池温度变化,容易导致单体电池损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组电池故障或损坏,如果增加测温点就要增加温度传感器和变送器,成本增加,布线复杂,维护扩展困难;
输入监控系统的检测信号为模拟量信号不能进行信息分析、传输故障信息及超温报警判断等,对信息及超温报警判断需要由列车监控系统进行,增加了列车监控系统的数据处理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化的多点检测、快速处理的城轨列车蓄电池温度监测报警装置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现的:一种城轨列车蓄电池温度监测报警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布于至少4个测温点,各温度传感器(1)的输出接于微处理器(2)的各信号输入端,微处理器(2)的输出通过接口芯片(3)送至列车控制及监控系统(4),检测蓄电池超温后,由列车控制及监控系统(4)断开蓄电池充放电回路(5)。
一种上述城轨列车蓄电池温度监测报警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下列步骤:
A 在蓄电池表面设置多处温度采集点;
B 设定超温基准;
C 采集各点温度信号,与超温基准比较;
D 如果发生超温,则做超温标记送入列车监控系统,列车监控系统报警;
E 报警同时切除蓄电池充放电回路;
F 判断逻辑信号是否正常,无温度电压信号则判断检测系统或线路出现故障并将故障记录送出,温度信号正常则进行正常转换送出;
G 各点实时温度送入列车监控系统显示、存储。
本发明的方案,可实现蓄电池多点温度检测,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数据处理快等优点。采用低功耗单片机实现温度的智能化测量、温度曲线记录、超温判断等功能,通过总线对温度、系统内各硬件状态、超温判断、超温报警等数据进行传输,并利用列车监控系统显示。有效克服热敏电阻测温系统响应慢、数据信息少等不足,保证了蓄电池的正常工作,提高蓄电池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5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