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4886.2 | 申请日: | 2011-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3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伟;张家豪;许嘉文;管浩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常大军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电源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计算机系统会配置有一电源供应器,以提供其本身所需的工作电压,以正常进行运作。并且,计算机系统需要各种不同电位的电压,以供应主机板上各电路组件所需的运作电源。于是,在主机板与电源供应器之间会配设有一电源分配板(Power Distribution Board),用以将电源供应器所供应的电压转换成各种不同电位的电压,以供主机板上的各电路组件使用。
另外,计算机系统内各电路组件运作时会产生热,以导致计算机系统内的温度升高。然而,若无有效降低计算机系统的温度,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内的电路组件损坏。因此,计算机系统内会配置散热风扇及风扇控制板(Fan Control Board,FCB),并通过风扇控制板控制散热风扇的运作,以有效带走各电源组件所产生的热,进而降低计算机系统内的温度。
但是,由于计算机系统内空间有限,且风扇控制板和电源分配板是分开设置,故在组装上会较为复杂而增加组装的困难度。另外,风扇控制板与电源分配板之间需要通过信号线的连接,以进行信号的传递。而这些信号线的种类繁多且料号多样,因此会增加电路组件的使用成本以及造成使用者设计上的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藉以减少电路组件的使用成本。
本发明的一种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适于一计算机系统,此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包括上板、下板、多个电源线路、多个信号线路。第一连接单元与第二连接单元。上板具有一第一电压转换器。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以接收一第一电压,并将第一电压转换成计算机系统所需的多个第一工作电压。下板具有一第二电压转换器及一风扇控制模块。第二电压转换器用以接收一第二电压,并将第二电压转换成计算机系统所需的多个第二工作电压。风扇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计算机系统内的多个散热风扇的运作。多个电源线路分别配置于上板及下板,并耦接第一电压转换器与第二电压转换器。多个信号线路分别配置于上板及下板,而下板的信号线路耦接风善控制模块第一连接单元,用以连接上板与下板的电源线路。第二连接单元用以连接上板与下板的信号线路。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上板具有一开孔,而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还包括一散热风扇。此散热风扇由开孔穿过上板,并耦接风扇控制模块,且受控于风扇控制模块,以对上板及下板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连接单元为一桥接卡。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连接单元为一信号缆线或一信号总线。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计算机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源供应单元与第二电源供应单元。第一电源供应单元用以提供该第一电压。第二电源供应单元用以提供该第二电压。
本发明的一种模块化电源控制装置,通过将风扇控制模块与第二电压转换器整合于下板上,并通过下板上的铜箔布局而彼此电性连接,再利用第二连接单元连接上板与下板的信号线路,使得风扇控制模块可传送信号至上板或接收上板所产生的信号。如此一来,可有效减少信号线的使用,以节省电路组件的使用成本,并使电源控制装置的设计简单化。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模块化电源装置的方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模块化电源装置的结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 计算机系统
111 第一主机板
112 第二主机板
113 第一电源供应单元
114 第二电源供应单元
115、116、180 散热风扇
120 模块化电源装置
130 上板
131 第一电压转换器
132、143 电源线路
133、144 信号线路
140 下板
141 第二电压转换器
142 风扇控制模块
150 第一连接单元
160 第二连接单元
170 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48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