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73126.X | 申请日: | 2011-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5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峰;程亚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路复用 电池 包测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包测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MS)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测量电池串中的每个单包电池的电压。现在很多电池管理芯片都提供了单个芯片支持到12路的单包电池测量,这样两个芯片可以支持到24路单包电池测量,如图1所示。现有测量24路以上的单包电池的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选用单个芯片支持到13路以上的电池管理芯片来实现,此时用2颗此类芯片可以完成;2)选用2颗单个芯片支持到12路的电池管理芯片,同时利用单片机来实现25路以上的单包电池的测量,此方法的成本较高,并且存在测量电压值一致性差的问题;3)选用3颗单个芯片支持到12路的电池管理芯片,此方法成本较高。
由上可知,现有的实现多路单包电池测量的装置及其测量方法,扩展成本较高且存在测量电压值一致性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扩展成本低且能保证测量电压值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成本低且能保证测量电压值一致性。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包括ADC模块和多个串联在一起的电池,所述ADC模块包括多个电压测量接口和至少一个温度测量接口;其中,第一级电池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电压反向器和温度测量接口相连,所述电压测量接口的输入端从第二级电池开始依次和后一级电池的电压输出端相连,第二级电池的负极端设为标准的参考零电压V0。
上述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其中,第一级电池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电压反向器和阻抗变化电路相连,所述阻抗变化电路和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相连,输入0~4V电压信号,输出1/3~1/2的输入电压信号,所述第二级运算放大器的电压输出端和温度测量接口相连。
上述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级电池的电压输出端通过光电耦合器和第一级运算放大器的负电源V-1VSS相连。
上述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其中,所述阻抗变化电路包括串联在一起的分压电阻R85、R86以及电子开关S1,所述分压电阻R85、R86的阻值为20k欧姆。
上述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其中,所述ADC模块1采用集成电路芯片LTC6802,具有12路串联的单包电池的电压测量接口和2路温度测量接口,所述电压测量接口的电压测量范围为0~48V,所述温度测量接口输入的电压信号范围为0~4V。
本发明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通过复用温度测量接口实现电压测量接口扩展,成本低且能保证测量电压值一致性。以及低功耗,并保证测量电路消耗的电池电流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测量电路对电池组不带来额外的非均衡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级电池光电耦合隔离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级电池光电耦合隔离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阻抗变化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电压变化电路示意图。
图中:
1ADC模块 2电池 3电压反向器
4光电耦合器 5第一级运算放大器 6第二级运算放大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2为本发明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结构示意图。
请参见图2,本发明提供的多路复用的电池包测压装置包括ADC模块1和多个串联在一起的电池2,所述ADC模块1包括多个电压测量接口和至少一个温度测量接口;其中,第一级电池的电压输出端通过电压反向器3和温度测量接口相连,所述电压测量接口的输入端从第二级电池开始依次和后一级电池的电压输出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高泰昊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31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