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束丝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2462.2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3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赵兰;杨正荣;刁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冯铁惠 |
地址: | 2393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束丝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束丝机,尤其涉及一种能稳定的实现小节距的束丝机。
背景技术
电缆是用来传输电能或控制信号的。电缆是广义的电线电缆的简称。电缆通常是由几根或几组导线(每组至少两根)绞合而成的类似绳索的电缆,每组导线之间相互绝缘,并常围绕着一根中心扭成,整个外面包有高度绝缘的覆盖层。电缆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补偿电缆、屏蔽电缆、高温电缆、计算机电缆、信号电缆、同轴电缆、耐火电缆、船用电缆等等。它们都是由多股导线组成,用来连接电路、电器等。
电力设备用电是使用多相电源,常用三相电源的三芯或四芯(其中有一芯作为地线)。控制电缆主要用于控制设备的线路,控制线路的一般需要很多根数,因此控制电缆往往是多芯的。因此,成缆的目的是为使用方便、经济满足多芯要求。
电线电缆设备中能实现绞制功能的除了成缆机外,还有框绞机、叉绞机、管丝机、束丝机,但框绞机、叉绞机都是生产大节距产品,管绞机仍然不能满足小节距的要求,束丝机可以达到17mm的节距要求,因此,可以选择束丝机来实现特殊的小节距产品。
束丝机是在铜线生产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的一种设备,可以实现将多根铜线绞在一起而形成一束线体。束丝机的原理是:多股丝进入并线模经主轴导轮转向进入绞弓,通过绞弓的回转把多股丝等绞合成型,绞合形成的绞距的大小由与绞弓转速同比例运转的牵引轮控制,再由一张力收排线机构将绞合好的线均匀的收卷至收线盘上。
CN 101359525A公开了一种绞线机,特别适用于生产缆线。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装线盘板,装线盘板的中心固定有一根能相对于机架转动的转轴,该转轴与驱动机构相连接,在装线盘板的侧部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收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线盘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安装于其上的线架,设于装线盘板一侧线架上的线盘的头部可穿过装线盘板到达装线盘板的另一侧。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绞线机的优点在于:1.线架布局合理,有效增加了线架数量,整体结构紧凑,易于操作且制造成本较低。2.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节距,装于其上的各线材不会发生混乱,工作稳定性好、效率高。3.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节距,生产各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适用范围广。
CN 201315190Y实用新型涉及铜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束丝机,它包括有机体,机体上安装有多个供铜线绕过的瓷道轮;所述的瓷道轮为定滑轮;所述的瓷道轮安装于铜线的移动轨道上;本实用新型采用瓷道轮替代现有的瓷眼,可以减少对铜线的摩擦,从而提高铜线的生产质量。
CN 201883334U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束丝机,所述高速束丝机包括绞线机构、第一驱动单元、绞线机构测速器、收线盘、第二驱动单元、绞矩输入单元、测速轮、编码器、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连接所述绞线机构测速器、第二驱动单元,用以根据所述绞线机构测速器测量到的绞线机构实际转速控制第二驱动单元,以控制收线盘收线。该实用新型由于不采用张力收线系统,所以绞线的张力原理上讲就等于外部放线的张力和走线系统的摩擦阻力总和,这样的张力更小也更易于控制,所以该实用新型高速束丝机可以做更细更长的绞线。
现有的成缆设备包括束丝机在绞制过程中,容易造成电缆弯曲受损和摩擦受损,并且成缆时产生骑马跳线现象,而且还会出现电缆被压散、乱线,线芯旋转受损等情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小节距的束丝机,在成缆过程中避免了电缆玩去受损、摩擦受损及线芯受损,而且不产生骑马跳线,且电缆不被压散、乱线。
本发明所提供的束丝机,包括导轮,分线盘,收线装置和放线装置,所述的导轮宽度大于线缆宽度。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导轮承线径是经过光滑处理的。
导轮亦称导向轮,是引导传动皮带通过障碍物或转换传动皮带方向时所用的一种滑轮。一般采用塑料、铝合金、铜制成。内部一般用铜套,或滚珠轴承,亦有直接使用滚珠轴承作为导轮。将导轮宽度增加可以有效避免电缆滑出导轮被设备刮伤;增加导轮的直径并对导轮的承线径进行光滑处理,避免了电缆弯曲受损和摩擦受损。导轮的光滑处理的方法可以为抛光、喷砂、镀聚四氟乙烯或镀铬镍,也可以为任何现有的对于导轮材质适合的处理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蓝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24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