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9065.X | 申请日: | 2011-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徐静颖;杨真乐;桂本;刘帅;姚明志;万旦;乔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K1/04 | 分类号: | C10K1/0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实验室 冷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煤粉、生物质和固体废弃热工技术研究时的实验装置,可用于实验室的冷凝器,涉及煤、生物质和固体废弃物等可燃原料燃烧、热解和气化等热工技术研究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出于环境污染、能源高效利用方面的考虑,基于煤、生物质、可燃固体废弃物等可燃原料的热解、气化等热处理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生物质、生活垃圾热解制取焦油,煤、生物质和生活垃圾气化制取高值气体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以上热处理方式的研究中,焦油的冷凝和收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传统的焦油冷凝方式是用冷阱或将含有有机溶剂的吸收瓶进行冷凝,这主要有存在几个问题:(1)传统的冷凝系统为了有效的冷凝吸收焦油,通常在冷阱或吸收瓶中添加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在冷阱或吸收瓶外布置冰水混合物辅助冷却。在进行实验时将热解气或气化气通入冷阱或吸收瓶,利用有机溶剂吸收焦油,实验结束后利用蒸馏等方式将有机溶剂与焦油分离开,而蒸馏通常会耗费很长时间;(2)在使用流化床等需要连续给粉的反应器进行实验时,由于焦油量较大而单个的冷阱或吸收瓶冷却效果不佳,往往需要将几个吸收瓶进行联用,这样通常会占用比较大的空间并且会使整个实验系统的气密性降低;(3)传统的实验室冷凝器重复利用效果差。因为在传统冷凝系统中气体通常要流经较细、较长的管路,气体不断冷凝,因此焦油会不可避免的附着在这些细长的管路中,而这些管路清洗困难,对实验精确度有显著影响,重复利用效果较差。
另外,在煤、生物质和固体废弃物等可燃原料的燃烧、热解和气化等热工技术研究领域,气体蒸发收集冷凝后的液体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手段,提高冷凝效率对实验精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效冷凝效率、便于清洗和密封良好的实验室用冷凝器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冷凝器,该冷凝器结构设计合理,可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效率,有利于焦油的冷却、收集;同时,密封问题也得到改善;分离焦油、清洗冷凝器的过程也更简单、易于操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实验室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内层套筒、冷却介质注入管和外层套筒;
内层套筒上开有一个进气口、一个出气口、至少一个溢流孔,内层套筒的外壁加工成螺旋形;
外层套筒上开有倾倒槽和至少两个泄水栓,泄水栓中至少有一个位于套筒外壁顶部,一个位于底部;外层套筒设有夹层,夹层内填充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注入管位于内层套筒内,并且接底部、且与外层套筒的夹层连通,外层套筒内壁加工成螺旋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内层套筒和外层套筒之间的空隙处填充有聚四氟乙烯螺旋屑;内、外套筒的连接处采用磨砂口进行装配。
具体而言,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由于冷凝效果突出,本冷凝器在冷凝过程中不需要加入有机溶剂辅助冷凝吸收焦油,只需在实验结束后用少量有机溶剂将冷凝器中的焦油溶解、蒸馏分离,缩短了实验时间;
2.由于本冷凝器冷却效率高,实验中减少了冷凝器的使用数量,使实验系统气密性更好,同时节省了空间;
3.由于本冷凝器采用套筒式结构,避免了难以简便清洗的细长管路,重复利用效果好。
本发明可用于煤、生物质、固体废弃物等可燃原料的燃烧、热解和气化等热工技术研究研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置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装置提供的外层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装置提供的内层套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冷凝器采用便于清洗装拆的套筒式结构,它包括内层套筒3、冷却介质注入管5和外层套筒8。
内层套筒3上开有一个进气口2、一个出气口6、至少一个溢流孔4,内层套筒3的外壁加工成螺旋形,螺旋形结构可以大大增大换热面积,加强冷凝效果。
外层套筒8上开有倾倒槽1和至少两个泄水栓,至少有一个泄水栓7位于套筒外壁顶部,一个泄水栓9位于底部。外层套筒设有夹层,夹层内填充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注入管位于内层套筒3内,并且接底部与外层套筒8的夹层连通,外层套筒8内壁加工成螺旋形,以增大换热面积。内、外套筒的连接处采用磨砂口进行装配,可以保证系统的气密性。内、外套筒间的空隙填充聚四氟乙烯螺旋屑,目的是增加凝结核,提高冷凝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90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