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的绝缘密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7536.3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3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周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惠明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33/66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314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灭弧室固封极柱 绝缘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的绝缘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固封极柱是将真空灭弧室和断路器的导电部件同时嵌入到环氧树脂这类容易固化的固体绝缘材料中形成极柱,使整个断路器极柱成为一个整体的部件。
目前,用于户外真空断路器上的真空灭弧室的外绝缘密封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把真空灭弧室放入模具内用环氧树脂材料压制而成,该方法加工工序繁琐,而且由于是高压成型致使真空灭弧室无法承受冲击,必须要在真空灭弧室的表面上涂覆上缓冲材料,利用缓冲材料的弹性变形来减轻真空灭弧室所受的压力。这样,增加了结合界面,使得电场分布不均匀,降低了相柱的整体绝缘密封能力。
另一种是采用硅橡胶材料压制成绝缘筒,然后放入真空灭弧室再用液态硅橡胶灌封而成,该方法虽然加工工序简单,但是由于硅橡胶灌封技术不太成熟,灌封的硅橡胶材料固化后和真空灭弧室的表面粘合度很难保证,同时由于固化后的硅橡胶内部容易产生气泡,这些都影响了固封极柱的绝缘密封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工工艺简单,绝缘密封能力强的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的密封装置。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的绝缘密封装置,包括外壳和真空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表面涂覆硅橡胶层,所述真空灭弧室设置在外壳内部,所述外壳与真空灭弧室之间设置环氧树脂层,所述外壳与真空灭弧室的静端固定连接,所述真空灭弧室动端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套,所述定位套与真空灭弧室动端的端部密封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硅橡胶还填充于外壳与真空灭弧室的间隙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真空灭弧室的静端通过螺母与外壳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定位套通过密封圈与真空灭弧室动端的端部密封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加工工艺简单,绝缘密封能力强的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的密封装置,整个固封极柱是采用外覆硅橡胶模压成型,内部浇注环氧树脂制作而成,采用了复合绝缘,绝缘密封水平大大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壳,2、真空灭弧室,3、硅橡胶层,4、环氧树脂层,5、真空灭弧室静端,6、真空灭弧室动端,7、定位套,8、螺母,9、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真空灭弧室固封极柱的绝缘密封装置,包括外壳1和真空灭弧室2,所述外壳1表面涂覆硅橡胶层3,所述真空灭弧室2设置在外壳1内部,所述外壳1与真空灭弧室2之间设置环氧树脂层4,所述外壳1与真空灭弧室静端5固定连接,所述真空灭弧室动端6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套7,所述定位套7与真空灭弧室动端6的端部密封连接。
本发明利用硅橡胶层3覆盖外壳表面,外壳1与真空灭弧室2之间设置环氧树脂层4,同时还把硅橡胶填充于外壳1与真空灭弧室2的间隙内,保证了真空灭弧室1与外部的绝缘,并且安全可靠,即整个固封极柱是采用外覆硅橡胶模压成型,内部浇注环氧树脂制作而成,采用了复合绝缘,绝缘水平大大得以提高。
本发明中所述真空灭弧室静端5与外壳1固定连接,它们之间采用螺母8固定连接。螺母连接一般用于紧固连接,它能够保证真空灭弧室静端5与外壳1之间的密封性能。
本发明中真空灭弧室动端6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套7,该定位套7通过密封圈9与真空灭弧室动端6的端部密封连接。密封圈由一个或几个零件组成的环形罩,用来起固定密封作用的一个套圈或垫圈并与另一套圈或垫圈接触或形成窄的迷宫间隙,防止润滑油漏出及外物侵入,该定位套7与真空灭弧室动端6的端部密封连接所采用的是O型密封圈。
本发明的整个固封极柱是采用外覆硅橡胶模压成型,内部浇注环氧树脂制作而成,采用了复合绝缘,绝缘密封水平大大得以提高。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惠明,未经周惠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75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