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车座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6798.8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6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川谷慎治;竹内务;仓川幸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1/12 | 分类号: | B62J1/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车座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机动二轮车等骑乘式车辆的车辆用车座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上述车辆用车座构造中,在车座底板上设置氨基甲酸乙酯海绵等缓冲材料、在其上包覆车座表皮形成车座的构造是已知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14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构造中,由于仅仅依靠缓冲材料的厚度确保缓冲性,所以存在着缓冲材料乃至车座整体的重量都容易增加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以提供一种能够确保缓冲性而且减轻车座重量的车辆用车座构造为目的。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为乘员所落座的车辆用车座30的构造,其特征在于:
车座30设有成为所述车座30的主骨架的骨架构件41,该骨架构件41具有形成所述车座30的外周部的外框部42和使所述外框部42的内周侧的落座位置43a、44a向落座载荷方向凹陷的凹部43、44,并且,
车座30设有车座状的张设构件47和在所述张设构件47上的至少与所述外框部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的缓冲构件48,所述张设构件47在所述凹部43、44的开放侧将该凹部43、44闭塞地以张紧的状态设置,该张设构件47用于支承乘员的体重。
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所述车座30是在其前、后具有驾驶员及同乘者用的前、后落座位置43a、44a的双人乘坐用车座,
所述骨架构件41具有在前、后落座位置43a、44a之间向左右延伸的横梁部46。
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所述横梁部46的上方形成有利用所述缓冲构件48构成的驾驶员用的腰垫。
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张设构件47及缓冲构件48的车座表皮49。
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所述车座表皮49的内侧配置有第二缓冲构件67。
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所述第二缓冲构件67预先安装在所述车座表皮49的规定位置。
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所述张设构件47的背面和所述骨架构件41的与所述张设构件47相接的表面所形成的角落部配置有第三缓冲构件68。
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设有供乘员把持用的把手部158或158’,该把手部158或158’与所述外框部42形成一体。
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从所述外框部42的固定在车架5上的固定部59a延伸出所述把手部158或158’。
根据技术方案1中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利用张设构件的张力及挠曲确保落座位置的缓冲性,所以与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缓冲构件的厚度确保缓冲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缓冲构件减量,能够减轻车座整体的重量。
此外,通过在张设构件上的至少外框部上设置缓冲构件,能够在因骨架构件的存在使得张设构件不能充分挠曲的部位设置缓冲构件,能够在减轻车座的重量的同时谋求缓冲性的均匀化。
根据技术方案2中记载的发明,能够由横梁部支承张设构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能够使车座落座面的形状稳定。
根据技术方案3中记载的发明,能够提高驾驶员用的前落座位置的舒适性。
根据技术方案4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将张设构件及缓冲构件的特性保持原样地确保车座的耐久性。
根据技术方案5中记载的发明,既能够保持张设构件的张力,又能够通过第二缓冲构件确保车座落座面具有柔软性良好的触感。
根据技术方案6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容易地设置第二缓冲构件。
根据技术方案7中记载的发明,即使乘员落座后张设构件发生了挠曲的时候,骨架构件的硬度也难以显露在车座落座面上,能够使车座的舒适性更好。
根据技术方案8中记载的发明,能够将需要刚性的外框部及把手部一体化,能够谋求合理地削减零部件的件数及轻型化。
根据技术方案9中记载的发明,由于能够将施加到把手部上的载荷直接传递到车架上,减少由于对把手部的载荷而对外框部造成的负担,所以,能够在谋求外框部的轻型化的同时抑制把手部相对于车架的位置变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座的底板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上述底板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a)表示乘员落座前,(b)表示成员落座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6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