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转窑结焦清除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3265.4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5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昕;杨红芬;李金龙;张绍坤;杜燎原;李渊;汪洪伟;胡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2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转 结焦 清除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转窑结焦清除方法及装置,属于工业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危险废物处置要求的提高,回转窑作为工业炉的一种,在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一般危险废物焚烧工程中,回转窑通常设计成单向旋转,转速在0.1-1.1转/分。由于危险废物成分复杂,在随着回转窑转动焚烧过程中,危险废物在高温下会进行分解,分解后的元素在高温下会重新组合,形成一部分低熔点盐类。这些低熔点盐类在高温下非常粘稠,可以自身粘结并粘附其它物质而在回转窑内结焦。回转窑的单向旋转运行方式会导致低熔点盐类在回转窑的中下部集结而结焦。虽然随着回转窑的旋转运行,结焦部位会有部分时间出现在高温烟气辐射之下,使部分结焦体熔化而有所缓解,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达到清除结焦的目的。久而久之,回转窑内的结焦将越来越多,导致回转窑内部容积逐渐缩小,并且当回转窑尾部的结焦增多到一定的厚度,设计有一定的倾角的回转窑使物料沿回转窑头部向回转窑转窑尾部流动的动力也会消失,影响危险废物的处理量和处置效果。
目前,针对回转窑处理危险废物时内部结焦问题,多采用在回转窑尾部用辅助燃料燃烧器提高回转窑内部温度,利用辅助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使结焦体熔化来清除结焦。这种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结焦清除不彻底;清焦过程中需耗用燃料,运营费用较高;局部过高的烟气温度将对回转窑本体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回转窑处理危险废物时内部结焦清除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回转窑结焦清除方法及回转窑装置。该方法通过调整回转窑运行方式,利用危险废物燃烧产生的热量清除回转窑内部的结焦,清除彻底,经济实用,操作简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回转窑结焦清除方法,含有以下步骤;
驱动回转窑转动的大齿轮的支撑采用一种马鞍形的弹簧板作支撑,该支撑能够使回转窑可双向转动,配以能双向转动的电动机,利用电气程序控制电动机双向转动从而实现回转窑的摆动运行;
处理危险废物时回转窑采取摆动运行方式;
回转窑摆动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将回转窑旋转180°后继续摆动运行。
一种回转窑,由筒体1、大齿轮2、小齿轮3、减速器4、双向转动电动机5、马鞍形弹簧板支撑6等组成;双向转动电动机5的转动轴连接减速器4,减速器4的输出轴连接小齿轮3;小齿轮3与大齿轮2啮合,马鞍形弹簧板6与大齿轮2之间采用铰接,马鞍形弹簧板支撑6作为支撑,马鞍形弹簧板支撑6焊接固定在筒体1上。
驱动回转窑转动的大齿轮的支撑采用一种马鞍形的弹簧板作支撑,该支撑能够使回转窑可双向转动,另外再配以能双向转动的电动机,利用电气程序控制电动机双向转动从而实现回转窑的摆动运行。
马鞍形弹簧板支撑6与大齿轮2之间采用铰接,并且焊接在筒体1上,马鞍形弹簧板支撑6作为支撑,配以双向转动的电动机5就可以实现摆动式回转窑的双向转动。
由双向转动电动机5驱动,通过减速器4、小齿轮3、大齿轮2和马鞍形弹簧板支撑6,将筒体1在一定的角度内往复摆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1.可以利用回转窑内燃烧的危险废物产生的热量消除内部结焦,无需辅助燃料和设备,经济实用;
2.传统回转窑大齿轮的支撑改为马鞍形支撑,结构简单,配以双向转动电机,能够轻松实现回转窑的双向转动,操作简便;
3.回转窑内热负荷稳定,有利于延长回转窑使用寿命;
4.回转窑内结焦清除彻底,利于回转窑连续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发明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马鞍形弹簧板支撑与大齿轮内圈连接示意图。
图3是回转窑结焦示意图。
图4是回转窑清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一种回转窑结焦清除方法,含有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32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芽大豆咸豆浆及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视角多状态的步态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