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液压转辙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3005.7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2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文;何家林;张建铭;李纪勇;宋明惠;关雪飞;马天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家林 |
主分类号: | B61L5/04 | 分类号: | B61L5/04;B61L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陈英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液压转辙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辙机,尤其是一种电动液压转辙机。
背景技术
电动液压转辙机是铁路、地下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集中控制转换道岔用的一种专用设备。它能转换和锁闭道岔尖轨或心轨,并同时给出相应的道岔尖轨的位置表示。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液压转辙机,包括电动机、液压站、转换锁闭机构和表示机构,其相互连接;现有国产各型转辙机均能满足铁道部颁布的“转辙机通用技术条件”要求,但是,它们也存在一些缺点:
(1)不能做到多点牵引道岔尖轨或心轨的同步动作。随着列车提速等发展的需要,线路的曲线半径越来越大,这样,尖轨或心轨的长度也随之增长。这就需要使用多台转辙机同时推动尖轨或心轨完成转辙。现有的电液转辙机是通过液压机构直接带动动作件直线运动牵拉尖轨或心轨,多台这样的转辙机一起牵拉尖轨或心轨,由于各个转辙机供油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不一致,多台转辙机不易做到同步。现有技术中的多台转辙机牵引尖轨,都没有考虑到不同动程的问题而进行同步设计,由此,在转辙过程中,使得尖轨或心轨出现蛇形运动。
(2)转辙机的外形体积大,而外形体积大的原因往往在于设计时外形尺寸不做限制,而就是限制,限于转辙机中牵拉尖轨或心轨的动作件的行程,油缸带动动作件的行程,以及油缸和活塞杆之间的密封结构所需占用空间和油管引入结构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就是接通和断开表示的表示机构中动作件的行程等因素,转辙机的长度最少也要超过700mm。设备外形尺寸大,就不能满足尤其是地铁等处将转辙机安装在轨道中间,不占用轨旁空间的需求。
(3)无法做到严密的密封,现有技术中的转辙机,表示机构包括的两根表示杆一般为方形截面,并排设置,伸出机箱,两根表示杆在其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则往往分开,故而两根表示杆之间以及其与机箱之间都很难密封;而分离式结构的液压站,液压缸装置设置在机箱中,油箱、油泵是设置在机箱外面,穿过机箱的油管路也使得密封难度增大。现有的转辙机,浸在水中就会进水,进水后,转辙机就会出现故障。
(4)现有转辙机,采用检查柱插入表示杆缺口,间接检查尖轨或心轨位置,垂直移动的检查柱驱动和传动中间环节多,结构复杂,可靠性差。
(5)现有可挤型转辙机,其可挤设计是单独采用挤切销,尖轨或心轨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受到车轮的小幅冲击,挤切销也要承受冲击力,久而久之,挤切销会因疲劳而折断。
(6)转辙机常常需要检修维护,或者在停电情况下手动扳动尖轨或心轨。现有技术中电液转辙机的手动机构一般都是手动间接摇动电机轴,手动驱动电机,速度慢,油泵供油跟不上需要,手摇转换道岔的困难就更加明显,另外,如果在检修和停电过程中意外通电,会造成事故。
(7)外设液压站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液压转辙机,液压站设于机外,油缸在机内,机内、机外均需用油管路联接。这种液压站与转辙机分体设置的结构除了存在油管路占用空间的问题,再有,转辙机和液压站之间要连接油管,而油管的安装要在现场完成,现场注油,施工时间长;注油过程中油管中会进气,还需要排气,加上现场安装工艺繁琐,导致安装质量不好保证;暴露在外的油管路容易发生泄漏等故障,液压油在油管中流动,会使管路振动,管路与其上的管卡摩擦也会使得油管磨损而泄漏,因此,油管路故障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精确地调整动作件行程,使得推动尖轨或心轨转换道岔的多台转辙机动作同步一致的电动液压转辙机。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做到精确转换锁闭和解锁动作部件的电动液压转辙机。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缩短活塞实际移动距离从而可以大大减小整机外形尺寸的电动液压转辙机。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缩短表示机构中接通和断开表示电信号的间歇式启动板的实际移动距离从而可以大大减小整机外形尺寸的电动液压转辙机。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方便安全地转换成手动操作模式,操作安全简单快捷轻便的电动液压转辙机。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机密封性好的电动液压转辙机。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家林,未经何家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30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头孢地尼及其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防水型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