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59548.1 | 申请日: | 2011-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8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 发明(设计)人: | 吴亚伟;方曦;方昊;曹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亿阳易百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K85/00 | 分类号: | A01K8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50 北京市崇文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鱼类 仿生 鱼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渔具,尤其是一种显著提高鳢科鱼类钓获率的仿生鱼饵。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钓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产品通常是令鳢科鱼类捕食时咬瘪外皮而露出鱼钩的同时垂钓者扬竿刺鱼从而使鱼中钩,由于现有此类仿生鱼饵中鱼钩、配重以及连接环节的构造导致在鱼吞饵入口后会迅速产生异物感而吐饵,使垂钓者必须在鱼攻击鱼饵的一瞬间扬竿刺鱼,此时机很难把握、稍纵即逝,钓获良机容易错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适合在鳢科鱼类生存的水草区环境中使用又可有效防止鳢科鱼类吐饵,增加钓获机会的仿生鱼饵。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其技术目的。
⒈使用软质弹性材料混合色素制作鱼饵外皮。
⒉鱼钩自鱼饵前端整体贯穿至尾端。
⒊由适当粗细的鱼钩和加长前端的外皮配合在形体内部形成空气舱。
⒋根据鱼饵外皮在未受挤压时的形状搭配形状贴合外皮的鱼钩。
⒌利用在空气舱内的细小颗粒状配重珠进行配重。
⒍鱼饵尾部使用材质柔韧的封口盖,同时在封口盖内侧设有包容鱼钩柄的槽。
⒎封口盖与鱼钩通过固定管结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使用软质弹性材料制作外皮,使外皮更好的符合鳢科鱼类捕食口感,不会在鱼试探鱼饵时即放弃进食;另外直接在材料中混合色素,避免了后期上色后掉色的问题。鱼钩自鱼饵前端整体贯穿至尾端,而非现有的通常利用连接环或连接柱在鱼饵前部和内部连接钓线和鱼钩,使鱼咬饵时钩子不会因为连接部分的阻碍而无法顺利变换角度,避免了鱼有异物感而放弃捕食。由适当粗细的鱼钩和加长前端的外皮配合在形体内部形成空气舱,起到了良好的密封效果,使鱼饵入水后形体内空气无法逸出,不会因形体进水改变形体预定泳姿。而形状完全贴合未受挤压时外皮的鱼钩可以保证鱼饵在水草间穿行时不会挂住水草。传统的配重方案是将配重物(如大块的铅皮或铅坠)置于鱼饵尾部,鳢科鱼类捕食鱼饵时会因此种配重产生异物感而放弃捕食,而空气舱内放置细小颗粒状的配重珠其位置不固定,既可以有效控制抛投距离,又可以使鳢科鱼类捕食鱼饵时没有异物感,防止吐饵的现象。鱼饵尾部使用内侧有包容鱼钩柄槽的材质柔韧的封口盖进行封口和在鱼钩穿越封口盖的部分使用内部光滑的固定管套住鱼钩两项措施都可以在鱼未咬饵时固定鱼钩,在鱼咬饵时不阻碍鱼钩自由转动,随鱼的捕食动作改变角度而避免鱼产生异物感,达到防止吐饵的目的。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为侧视示意图。
图2为鱼饵尾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①鱼饵外皮;②经过加长处理的鱼饵前端;③鱼钩;④内侧带有钩柄槽的封口盖;⑤内部光滑的固定管;⑥细小颗粒状配重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针对鳢科鱼类的仿生鱼饵,它用软质弹性材料混合色素制作鱼饵外皮,由①鱼饵外皮;②经过加长处理的鱼饵前端;③鱼钩;④内侧带有钩柄槽的封口盖;⑤内部光滑的固定管;⑥细小颗粒状配重珠组成。鱼饵外皮(①)前端(②)做了加长处理,置入细小颗粒状配重珠(⑥)后安装上和蛙嘴紧密结合并且贴合未受挤压时外皮的鱼钩(③),鱼钩(③)在装入鱼饵外皮(①)之前首先穿过内部光滑的固定管(⑤)和内侧带有钩柄槽的封口盖(④)装配固定到一起,最后将封口盖(④)与鱼饵外皮(①)粘合。这样就在鱼饵外皮(①)的腹腔内由鱼钩(③)、封口盖(④)、固定管(⑤)以及配重珠(⑥)组成了仿生鱼饵。垂钓者只需将钓绳系在鱼钩(③)的钩柄末端后将鱼饵抛投入水中,由于鱼钩(③)和外皮(①)结合非常紧密,在外皮(①)中形成了空气舱,不会下沉,而适当的配重又保证了抛投的准确性,这时只需收线造成游动假象即可达到诱引鳢科鱼类捕食并中钩的目的。外皮(①)的柔韧度保证了鱼在试探后会继续攻击捕食。鱼在吞食鱼饵后由于鱼钩(③)可随鱼的吞食角度在外皮(①)和固定管(⑤)中自由旋转而不会使鱼产生异物感吐出鱼饵。鱼饵深入鱼口腔后,随着空间缩小外皮(①)会逐步遭遇挤压变形,在此过程中任意时间垂钓者扬竿都可使鱼钩(③)的钩尖露出刺入鱼口腔器官内部,较之传统仿生鱼饵必须在鱼捕食瞬间刺鱼的手法,扬竿时间大大延长,从而有效提高了钓获几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亿阳易百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亿阳易百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95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