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腐蚀环境中医用金属体外腐蚀降解实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7112.9 | 申请日: | 2011-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6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龙;王猛;黄伟九;王玥霁;张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7 | 分类号: | G01N27/27;G01N21/8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腐蚀 环境 医用 金属 体外 降解 实验 装置 | ||
1.一种动态腐蚀环境中医用金属体外腐蚀降解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液系统(1)、材料近表面pH测定系统(2)、电化学腐蚀监测系统(3)及微观腐蚀形貌原位监测系统(4),各个系统之间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所述供液系统(1)通过硅橡胶管(7)、动力源微型水泵(8)分别与材料近表面pH测定系统(2)、电化学腐蚀监测系统(3)及微观腐蚀形貌原位监测系统(4)连接,并在材料近表面pH测定系统(2)、电化学腐蚀监测系统(3)及微观腐蚀形貌原位监测系统(4)的进液口处安装阀门(6)和流量控制计(5),分别形成各自的测试介质循环回路,利用动力源微型水泵(8)实现测试介质的流动,通过流量控制计(5)获得具有一定流速的测试介质,材料近表面pH测定系统(2)、电化学腐蚀监测系统(3)及微观腐蚀形貌原位监测系统(4)通过数据线与试验数据采集设备相连接,实时获得材料腐蚀电化学数据,材料近表面pH值及微观腐蚀形貌的变化。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腐蚀环境中医用金属体外腐蚀降解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系统(1)包括测试介质储液池(11)、交流接触器(10)、温度显示器(12)、压强控制装置(15)、热电偶(17)和石英加热管(18),交流接触器(10)、温度显示器(12)置于储液池外,压强控制装置(15)、热电偶(17)和石英加热管(18)置于储液池内;交流接触器(10)和温度显示器(12)与热电偶(17)和石英加热管(18)通过电导线相连,利用温度显示器(12)设定测试用温度值,通过石英加热管(18)进行加热,当加热到设定温度后,热电偶(17)将热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传输给温度显示器(12),再通过交流接触器(10)实现电路的开或关,保证试验过程中介质处于恒温;在储液池底部侧壁设有充气管(9),与储液池底部的多孔充气板充气口(20)相连通,将所需气体通过多孔充气板(21)分散到储液池内的测试介质中;压强控制装置(15)控制介质中溶解气体的量;所述供液系统(1)利用动力源微型水泵(8),实现测试介质在测试介质储液池(11)与材料近表面pH值测定系统(2)、电化学腐蚀监测系统(3)及微观腐蚀形貌原位监测系统(4)中的储液槽间的循环流动;在测试介质储液池(11)的顶部通过固定螺母(13)固定有盖板(14),密封测试介质储液池(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腐蚀环境中医用金属体外腐蚀降解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近表面pH值测定系统(2)包括储液槽(22)、螺旋测微计(27)、铂探针(32)、钨微电极(33)、Ag/AgCl参比电极(35)和电化学工作站;钨微电极(33)与铂探针(32)平行插入橡胶密封圈(31), Ag/AgCl参比电极(35)插入橡胶密封圈(34)中,橡胶密封圈(31)和(34)固定在储液槽盖(25)中,储液槽盖(25)通过螺栓(24)固定在储液槽(22)上;螺旋测微计(27)固定在储液槽(22)内的支架(28)上,测试试样(30)采用镶嵌式装载在电解池池壁(29)上,并与螺旋测微计(27)螺纹连接,位于钨微电极(33)、铂探针(32)和Ag/AgCl参比电极(35)下方,螺旋测微计(27)与铂探针(32)控制测试试样(30)与钨微电极(33)和参比电极(35)尖端的距离;铂探针(32)与螺旋测微计(27)通过导线连接到一万用表,钨微电极(33)与Ag/AgCl参比电极(35)引出导线均与电化学工作站相连,电化学工作站与数据采集计算机相连,实现电位值的实时监测与采集,并转化为pH值;储液槽(22)设有进液口(23)和出液口(26),分别用硅胶管连接动力源微型水泵(8),与供液系统(1)连接,实现测试介质的循环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态腐蚀环境中医用金属体外腐蚀降解测试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铂探针(32)的铂金丝尖端距离钨微电极(33)和Ag/AgCl参比电极(35)毛细尖端平面为500 μm,缓慢旋动螺旋测微计(27)使测试试样向铂金丝尖端移动,直至有电阻显示,表明两者连通,记下螺旋测微计(27)读数,然后反向缓慢旋动螺旋测微计(27)到不同读数,通过计算两次读数差,获得测试试样(30)工作表面距离钨微电极(33)和Ag/AgCl参比电极(35)毛细尖端平面的高度,获得两者面间距的梯度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711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氯化铝发生器
- 下一篇:轮爪复合式机器人的行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