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同型波时差定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56935.X | 申请日: | 2011-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5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 发明(设计)人: | 尹陈;刘鸿;李亚林;何光明;巫芙蓉;陈爱萍;巫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S1/7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王艳娇 |
| 地址: | 610213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库技术 时差 定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微地震监测技术,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结合数据库技术的同型波时差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微地震监测就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之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该方法是在油气藏开采开发的压裂过程中,通过在地面或井中布置检波器,接收压裂施工中接收地层因压裂而产生人工裂缝时的微地震波(通称为微地震事件)。通过对接收到的微地震事件(P波或S波)进行一系列数据处理技术,将发生人工裂缝的空间位置反演出来,从而预测人工裂缝的发育趋势及空间展布,为压裂效果的评判及后期的油气田开采开发提供指导。现有的微地震监测定位反演的总体思路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检波器接收到微地震信号P波或S波进行波至时间拾取;
步骤二:根据测井、射孔资料建立区域精细速度模型;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建立的速度模型,利用非线性反演算法进行一个震源的定位;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最终完成对一个微地震事件定位。
上述方法中,对于一个记录的微地震事件,需要给定一个初始点(即初始空间位置估计),若初始震源位置与当前记录的微地震事件空间的偏差很大,则在进行上述步骤三中,因为判断标准而导致出现局部极值,使得定位出的震源空间位置与实际微地震事件的空间位置误差较大。
若选用逐点搜索对地下空间位置进行震源扫描,则对每个记录的微地震事件,都会引起数量庞大的正演初至迭代计算,过大的计算量必将导致处理时间的延长。
微地震监测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压裂施工的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在压裂施工的同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据接收到的微地震事件,反演出该微地震事件的空间坐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微地震监测对压裂效果进行实时的评判和指导作用。因此,微地震监测震源位置的反演是计算速度和精度必须兼顾的技术问题。若保证不了反演定位精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评判;若保证不了反演定位的速度,则不能保证微地震监测的实时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同型波时差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几个步骤:(a)将通过正演得出的微地震波的初至时间写入初至时间数据库,初至时间数据库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69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