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及其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56507.7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2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许嘉炯;范玉柱;肖敏杰;郑国兴;雷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叠合 生物 接触 氧化 组合 及其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厂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具体说是一种针对原水高氨氮去除的给水厂常规处理和预处理工艺进行组合的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及其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自来水厂针对高氨氮去除的处理经常采用的工艺组合是生物预处理+絮凝沉淀的工艺流程,即在沉淀之前采用生物接触预氧化工艺改善原水水质,后续采用絮凝沉淀过滤常规工艺及深度处理工艺。自来水厂的常规处理工艺中采用机械混合折板絮凝平流沉淀池较多,而生物预处理中悬浮填料曝气生物氧化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应用较为普遍,这种工艺组合要求生物预处理池氨氮负荷较高需在较高的气水比条件下运行,能耗较大,且容易产生生物氧化池底部积泥、填料积泥堵塞等现象,此外此工艺流程占地面积相对较高,对于用地比较紧张的水厂难以应用。
最近随着饮用水技术水平的提高,研究发现在保证溶解氧充足的条件下,后续过滤工艺去除氨氮的效果也很好,亦可作为除氨氮工艺的一部分,如何将生物预处理工艺、絮凝沉淀工艺和过滤工艺有效优化达到高氨氮去除率及低能耗的组合工艺已成为工艺研究的突破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它将平流沉淀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组合为一体,将絮凝沉淀池作为生物处理的前处理,并充分发挥后续过滤除氨氮能力,起到节约用地,优化流程,简化辅助系统,和生产管理,并对确保出水水质有较明显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其特征在于它主要包括主池体,该主池体的上部设置依次连接的机械混合池、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下部设置消毒接触池和与之连接的清水池,主池体外部另设独立的鼓风机房和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的输出端与生物滤池的输入端连接,生物滤池的输出端与消毒接触池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处理工艺,它将平流沉淀池和生物接触氧化池组合为一体,将絮凝沉淀池作为生物处理的前处理,并充分发挥后续过滤除氨氮能力,起到节约用地,优化流程,简化辅助系统,和生产管理,并对确保出水水质有较明显的优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沉清叠合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池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原水通过机械混合池后进入折板絮凝池反应,然后进入平流沉淀池沉淀,沉淀池通过穿孔指型集水槽集水,沉淀池出水经穿孔指型集水槽跌落至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设填料区,填料区下方设曝气区,沉淀池出水经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后进入后续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出水接入消毒接触池和清水池,清水池出水至出水泵房或管网。
其中机械混合池内设快速搅拌机;折板絮凝池采用不锈钢或混凝土折板,底部设置穿孔排泥管定时排出积泥;平流沉淀池内设导流墙,泵吸虹吸吸泥机和出水穿孔指形槽,外设排泥槽;生物接触氧化池设于平流沉淀池后部,内设填料,下部采用曝气器曝气充氧,为后续生物滤池进水提供充足溶解氧以便继续发挥除氨氮作用。在沉淀池下部可叠合消毒接触池和清水池,清水池和消毒接触池进水通过过水堰分隔保证消毒接触时间,内设置导流墙、溢流堰和透气管保证安全。机械混合池进水来自进水泵房或高位水池;消毒接触池和清水池进水来自生物滤池或其后续其他工艺,出水至出水泵房或管网。
本发明通过将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和清水池合建,与后续生物滤池及辅助鼓风机房结合,将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生物预处理和常规处理沉淀过滤的全部功能,简化管路系统,便于管理;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用曝气器曝气充氧,不但提高了填料接触氧化的处理效果,且改善了后续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保证了总体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上层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下层平面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面图。
图4为沿图1中B-B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65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系统开关机信号脚的复位设计电路
- 下一篇:具有适配卡模块的固定结构及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