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规则形貌ZnO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55546.5 申请日: 2011-11-10
公开(公告)号: CN102513082A 公开(公告)日: 2012-06-27
发明(设计)人: 苏发兵;王莹利;车红卫;宋莲英;贾昭;王光娜;平原;翟世辉;朱德洪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B01J23/06 分类号: B01J23/06;B01J23/80;C07F7/16
代理公司: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代理人: 陈慧珍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具备 规则 形貌 zno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有机硅单体合成反应中助催化剂制备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规则形貌ZnO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硅化合物兼具无机材料(Si-O)和有机材料(Si-CH3)的性能,具有耐高低温、耐氧化、耐腐蚀、电气绝缘、稳定性以及生理惰性等优异特性,不仅在民用方面用途广泛,而且还有特殊的军事用途。有机硅产业链的上游是以Si粉和一氯甲烷(MeCl)为原料合成有机硅单体二甲基二氯硅烷(Me2SiCl2,简称M2),即Rochow直接合成法。作为制备有机硅产品最重要、用量最大的单体,M2成为有机硅工业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Rochow直接合成法作为M2最经济的合成途径,其反应过程如下:首先,Si粉、Cu基主催化剂和助催化剂混合均匀后,通入MeCl发生直接取代反应;此外,反应中还可能伴生热分解、歧化及氯硅烷水解等副反应,致使反应产物复杂,目的产物选择性较低。近年来,随着工艺条件和Cu基主催化剂制备方法的不断优化,助催化剂的类型和存在形态成为有机硅单体合成反应中M2选择性和时空收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昆明硅环催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CN 101811057A中采用化学沉淀法将稀土元素与氧化铜形成共沉淀后应用于单体合成反应中,M2收率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Alexander等(D.G.Alexander,R.S.Daniel.Catal Lett,2009,133:14-22)研究了P,Zn和Sn等多组分混合触体对单体合成反应的影响,证实了多种助剂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效果。

大多文献均指出,锌是有机硅单体合成中最有效的助催化剂。Gordon等(A.D.Gordon,B.J.Hinch,D.R.Strongin.J.Catal.,2009,266(2):291-298)认为Zn助剂的存在可以促进表面CH3的转化,有利于M2的选择性生成。SCM公司在US7323583B2,CN1812834A中指出将商业ZnO与氧化铜紧密接触并以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附聚颗粒,进一步加工制得的催化剂上可选择性地增加M2产率。SU237892-A采用触体量4%的商业ZnCl2作为单体合成反应的助剂,M2选择性得到有效的提高。CN 101341159A涉及一种通过烷基卤与由硅和催化体系形成的被称作接触物质的固体物质反应来制备烷基卤代硅烷的方法,该催化体系包含(α)铜催化剂和(β)助催化剂添加剂组,其中该(β)助催化剂添加剂组包含:-添加剂β1,选自金属锌、锌基化合物以及这些物质的混合物;-添加剂β2,选自锡、锡基化合物以及这些物质的混合物;-任选地,添加剂β3,选自铯、钾、铷、磷、衍生自这些金属/类金属的化合物以及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关于锌助剂的相关研究中,目前大多采用商业原料直接加入反应体系,此类助剂多为致密堆积不规则形貌的实心大颗粒,直径10-100微米,孔容积很小。目前为止,关于锌助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如规则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孔体积以及比表面积等对有机硅单体合成反应性能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

ZnO作为重要的多功能半导体材料,在光电、气敏、催化和太阳能电池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ZnO微/纳结构合成的相关研究较多,目前报道已成功合成出六角片、纳米线、纳米片、多孔多面笼以及纳米球形ZnO微/纳结构。Bitenc等(M.Bitenc.Crystal Growth & Design.2009,9:997-1001)合成出了ZnO纳米棒,并指出ZnO形貌与其发光性能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Dai等(Z.Dai.J.Mater.Chem..2008,18(16):1919-1926)合成了金字塔形ZnO纳米结构,较商业ZnO纳米颗粒表现出更佳的生物传感性能。Wang等(H.Wang.J.Phys.Chem.C,2008,112:11738-11743)制备了具备优良光催化性能的ZnO纳米管。然而,上述报道多采用溶胶-凝胶法、化学模板法和水热合成法等,合成方法相对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合成时间较长,不利于工业生产大规模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江苏宏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55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