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栓式玻璃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5140.7 | 申请日: | 201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3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峻;于文杰;陈加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90 | 分类号: | E04B2/90;E04F13/15;E04F1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栓式 玻璃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玻璃构造领域,尤其适用于对建筑立面有较高通透率要求的全透明玻璃幕墙和可视表面无连接点的室内装饰装修用玻璃等。
背景技术
现代建筑师越来越追求建筑品质,追求建筑外观新颖独特,往往希望外立面幕墙能够最大化起到通透、透明的效果,但目前在建筑幕墙系统中,基本上都是通过固定构件穿过玻璃表面将其固定在支承体系上,使玻璃表面被固定构件、受力龙骨或其他构件遮挡,无法满足建筑立面全通透要求。支承体系指建筑物的支承装置和支承结构等,如梁、柱、受力龙骨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提供了一种不穿透玻璃面板的一种背栓式玻璃构造,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点式连接玻璃结构形式及室内装饰用玻璃构造型式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一种背栓式玻璃构造,包括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所述第一玻璃层和所述第二玻璃层中间为夹胶层,其特征在于:不锈钢背栓的一端穿透所述第二玻璃层和所述夹胶层,植入所述第一玻璃层的内部,所述不锈钢背栓的另一端与支承体系固定连接。
当然,本发明也可用于单层玻璃中,即:一种背栓式玻璃构造包括第一玻璃层,其特征在于:不锈钢背栓的一端植入所述第一玻璃层的内部,所述不锈钢背栓的另一端与支承体系固定连接。
本发明基于现有玻璃板块,增加不锈钢背栓,形成背栓式玻璃构造的连接方式。通过钻孔机在玻璃板块上钻圆柱形孔或圆锥形孔,钻孔后对玻璃进行热处理并进一步深加工,再植入不锈钢背栓固定,形成背栓式玻璃构造的玻璃幕墙更加美观,可视外表面无连接点具有最大化高通透率,外表面易清洁,也降低了建造成本和日后维护运行费用,改变了以往单纯玻璃幕墙的质感,丰富了建筑立面肌理。在本发明中第一玻璃层和第二玻璃层有钻孔形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方式实现。本发明可生产用于点式玻璃幕墙、光电玻璃幕墙、框支承体系玻璃幕墙、太阳能板固定、玻璃栏杆、室内装饰用玻璃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中的不锈钢背栓不穿透玻璃面板,建筑可视外表面无连接点和构造造型等;
2.本发明可以使建筑外表面平滑不积污垢易清洁,可降低建造成本和日后维护运行费用;
3.本发明通过减小连接点使建筑表面实现最大化通透率,建筑外表面更加晶莹剔透,增加了建筑创意,丰富了建筑外观;
4.本发明通过特殊承载原理及加工工艺可以实现不穿透玻璃面板的各式玻璃挂装,主要应用于点式玻璃幕墙、光电玻璃幕墙、框支承体系玻璃幕墙、太阳能板固定、玻璃栏杆、室内装饰用玻璃等;
5.本发明可光泛应用于建筑外围护结构和建筑装饰装修当中,增加了建筑形式的选择性和创意创新性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将不锈钢背栓植入固定在夹层玻璃里,从里至外依次为第一玻璃层1、夹胶层3、第二玻璃层2、不锈钢背栓4、塑料套管5、金属螺母6、支承体系7和背栓螺母8。第一玻璃层1面对室外。不锈钢背栓4的一端穿过第二玻璃层2和夹胶层3植入第一玻璃层1的内部,各玻璃层均可为钢化安全玻璃,满足现有技术规范要求即可,也可生产用于点式玻璃幕墙、光电玻璃幕墙、框支承体系玻璃幕墙、太阳能板固定、玻璃栏杆、室内装饰用玻璃等,夹胶层的厚度根据粘结强度要求确定。不锈钢背栓4的另一端穿过依次穿过塑料套管5、金属螺母6和支承体系7,在所述支承体系7的另一面通过背栓螺母8拧紧固定,图中所示仅为不锈钢背栓与支承体系的一种固定方式,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方式进行固定。
图2为将不锈钢背栓4植入单层玻璃的示意图。不锈钢背栓4的一端植入第一玻璃层1的内部,不锈钢背栓4的另一端穿过依次穿过塑料套管5、金属螺母6和支承体系7,在所述支承体系7的另一面通过背栓螺母8拧紧固定,图中所示仅为不锈钢背栓与支承体系的一种固定方式,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方式进行固定。
以上对本发明材料所提供的一种设计思路,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材料构成,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凡依本发明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51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处理器燃油激活装置
- 下一篇:一种桑拿房温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