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圆环检验方法及成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4851.2 | 申请日: | 201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7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邸小坛;关淑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白云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材料 外加 相容性 圆环 检验 方法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材料相容性检测技术和试件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胶凝材料及外加剂复合使用日益增多.随着混凝土组分数里的增加,混凝土各种原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也凸现出来。然而,现有的建筑材料测试方法中尚无统一关于综合评价材料相容性的内容,导致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相容性的评价主观性较大。同时,现有试验方法通常采用的立方体或圆柱体试块,立方体或圆柱体试块用来评价试件力学性能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对于综合评价抗裂性能,由于主要观察表面裂缝及其开展情况,带有棱角的立方体试块和实心的圆柱体试件均不是最佳的试件形式。因此,建筑材料试验相关科技人员有必要寻求一种能够客观、简便综合评价相容性的试验方法和理想的试件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圆环检验方法及成型装置,要解决现有建筑材料检测相关规范中无材料相容性的方法的技术问题;并解决检测材料相容性成型试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圆环检验方法, 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胶凝材料及外加剂使用水泥胶砂搅拌机一次性搅拌混合均匀;
步骤二,搅拌好的料浆装入分别装入三个成型装置成型;
步骤三,将试件连同成型装置置于与现场养护条件相近的环境下养护;
步骤四,养护完成后,对试件进行相容性检验。
所述步骤一,搅拌的时间至少为3min。
所述步骤二,在装入成型装置前,将底座(2)与侧模(4)之间,侧模(4)拼接缝处密封,并用刮刀将浆料分层刮进侧模(4)与芯模(3)之间的预留空间,并排除浆料内夹带的空气,同时将浆料上表面与芯模(3)和侧模(4)上表面刮平。
所述排除浆料内夹带的空气的方法为将装好浆料的成型装置放在跳桌上跳30次或直接人工振动。
所述步骤四中,相容性检验的内容为:(A)检查试件的凝结有无异常;(B)在预期拆模的时间拆除试件的侧模,检查试件的硬度或强度;(C)检查试件的表面是否出现龟裂现象,并对材料安定性做出判定;(D)用读数显微镜观察试件的侧面开裂情况,对试件的收缩速率或微膨胀性能与抗拉徐变的响应能力做出判定。
所述的测试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的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2)、侧模(4)、芯模(3)和顶盖(1),所述底座(2)顶面有与其同心的凸环(2.1),其底面有放射状分布的支撑肋(2.2),所述侧模(4)卡在凸环(2.1)外侧,所述芯模(3)卡在凸环内侧,所述侧模(4)和芯模(3)等高,所述顶盖(1)扣在侧模(4)和芯模(3)顶面,所述底座(2)、芯模(3)和顶盖(1)通过贯穿上述三者的螺栓A(5)固定为一体。
所述侧模(4)由两块半环拼成整环,每个半环侧边上均带有外凸的侧耳(4.1),相对两块侧耳(4.1)通过螺栓B(4.2)固定连接。
所述凸环(2.1)的内径为90mm,外径为140mm,高度为5mm。
所述芯模(3)为圆柱形,其顶面开有与其同心的内凹环(3.1),其内径为25mm,外径为55mm,高度为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填补了目前建筑材料无统一客观评价综合相容性的方法,通过采用本方法,在施工前对拟拌合料进行多种配比的试验,寻找出最佳的相容性,然后按此比例进行大规模拌合,有效的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不相容引起施工质量缺陷,甚至返工。另外,本发明所述测试方法所采用的成型装置,体积小,搬运方便,更适合在施工现场使用。
采用专门的试件成型装置,形成环状的试验构件,克服了传统的圆柱体或立方体试件存在边角部位,不能如实反映试件材料相容性,试件内部的材料相容性无法直观观测。
另外,环形侧模通过两块半环拼装成整环,脱模方便,避免了在脱模过程中对试件表面造成缺陷,极大了保证了试验结构的准确性。
还有,通过在试验装置的底座底面设置支撑肋,增加试验过程中装置的稳定性,且使试验装置便于移动。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胶凝材料及外加剂相容性的测试和综合评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成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48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