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54763.2 | 申请日: | 201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3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里地启一郎;金杉谕;藤田早苗;若月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C03B23/025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板 显示 器用 护罩 玻璃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盖图像显示部分的整个面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平板显示器中,进行在显示器的前表面配置薄的板状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以成为比图像显示部分更宽的区域(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采用如下构成,通过将该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配置成覆盖平板显示器的整个面,从而没有框的凸部而提高美观。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0-169788号公报
但是,在将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配置成覆盖平板显示器的整个面的情况下,由于边缘向平板显示器的前方侧露出,因此,需要精密地进行边缘的倒角处理等。另外,在物体等与边缘接触的情况下边缘有可能产生缺口。
另外,从产业界的观点来看要求利用玻璃的质感且设计性更高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具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将边缘的处理简化且设计性高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提供下面方式的发明。
(1)一种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由板状玻璃形成,其特征在于,
具有位于图像显示部分的前表面且平面状延伸的显示部、及在所述显示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从所述显示部弯曲的弯曲部。
(2)如(1)所述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其特征在于,
在厚度方向的剖面中,在使构成所述显示部的所述板状玻璃的背面沿宽度方向延长而形成的第一假想线和构成所述弯曲部的所述板状玻璃的背面之间,在前方形成第一空间部,
所述第一空间部的前后方向的最大距离为0.14mm以下。
(3)如(1)或(2)所述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其特征在于,
具有从所述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侧缘部。
(4)如(3)所述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缘部通过在所述弯曲部折弯玻璃板而形成。
(5)如(4)所述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假想线正交且通过所述侧缘部的后方内侧端部的第二假想线和构成所述弯曲部和所述侧缘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板状玻璃的背面之间,在侧方形成有第二空间部,
所述第二空间部的宽度方向的最大距离为0.5mm以下。
(6)一种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的制造方法,所述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由板状玻璃形成,并且具有位于图像显示部分的前表面且平面状延伸的显示部、在所述显示部的宽度方向两侧从所述显示部弯曲的弯曲部及从所述弯曲部向后方延伸的侧缘部,,其特征在于,
具有化学强化工序和制造在该化学强化工序投入的板状玻璃的板状玻璃加工工序,该板状玻璃加工工序具备:
加热工序,以使玻璃板中的作为所述显示部及所述侧缘部的区域或所述玻璃板的整体成为规定的粘度的方式对玻璃板进行加热;
局部加热工序,对所述玻璃板中作为所述弯曲部的区域进行局部加热;及
弯曲工序,在所述局部加热工序中或在所述局部加热工序后,通过在作为所述弯曲部的区域折弯所述玻璃板而形成所述侧缘部。
(7)如(6)所述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工序中,以使所述玻璃板中作为所述显示部及所述侧缘部的区域或所述玻璃板的整体的粘度成为1011Pa·s~1015Pa·s的方式进行加热,
在所述局部加热工序中,以使作为所述弯曲部的区域的最高粘度成为107Pa·s~109Pa·s的方式且以使作为所述弯曲部的区域的具有最高粘度的最高粘度点和成为1011Pa·s~1015Pa·s的区域中在宽度方向上最接近所述最高粘度点的低粘度接近点之间的宽度方向距离成为30mm以下的方式进行局部加热。
(8)如(6)或(7)所述的平板显示器用护罩玻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局部加热工序和所述弯曲工序中,使用至少具有沿重力方向延伸的垂直面、沿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水平面、及连结所述水平面和所述垂直面的具有规定的曲率的圆弧面的模具,将作为所述显示部的区域配置在所述水平面上,且将作为所述弯曲部的区域配置成与所述圆弧面相对,且将作为所述侧缘部的区域配置成从所述垂直面露出,
通过对所述玻璃板进行局部加热,所述玻璃板由于自重而在作为所述弯曲部的区域折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547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