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杂交抗虫棉F1无性快繁、增抗技术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5074.5 | 申请日: | 2011-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8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袁国保;耿月明;邓岩;王世才;郭承亮;杨新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43007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杂交 抗虫棉 f1 无性 技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杂交抗虫棉F1推广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杂交抗虫棉F1无性快繁、增抗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主要栽培的棉花有常规棉和杂交棉。长江流域70%的棉花面积种植的是品种间杂交的抗虫杂交棉F1。现有的品种间杂交棉花种子生产全部采用人工去雄、人工授粉杂交获得杂交F1种子。其主要缺点是:
(1)杂交棉种子生产必须单独进行亲本繁殖和杂交制种,并每年进行去杂去劣。
(2)制种基地无序竞争导致了企业对基地管理、技术水平难以保障,直接影响棉花种子的质量。
(3)由于人工去雄授粉需要大量集中的劳动力,在现今农工少、工价贵、制种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杂交棉种子生产陷入瓶颈,很难扩大规模,而且种子质量也难以保证。
此外,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棉花无性再生苗,目前也很难大规模推广应用。该技术的主要问题是:
(1)棉花组织培养受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基因型限制;
(2)培养周期长,过程复杂,多处于通过间接、长期而复杂的多次继代培养而获得少量植株的水平上;
(3)实验不稳定,重复性差.再生率低;
(4)棉花组织培养获得的棉苗畸形现象十分严重;
(5)缺乏完善的适于广泛基因型的棉花组织培养高效植株再生体系;
(6)再生植株的移栽成活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杂交抗虫棉F1无性快繁、增抗技术方法,它改变了现有杂交棉F1种子的生产方式,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可行且符合现代棉花种业发展趋势的杂交棉种子、种苗生产和品种推广技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杂交抗虫棉F1无性快繁、增强抗性的技术方法,其步骤如下:
(1)种植并筛选鉴定棉属中能够自然越冬的、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多年生棉花种质资源;
(2)以上述鉴定的多年生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棉花种质资源为砧木,以杂交抗虫棉一代杂交种F1为接穗进行嫁接,并宿根栽培所得嫁接植株;所述宿根栽培环境为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10℃的气候带或温度≥10℃的温棚温室;
(3)在宿根栽培期间,以嫁接植株上F1的嫩芽为接穗,以上述鉴定的多年生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棉花种质资源为砧木,规模苗圃培育F1嫁接种苗,所述F1嫁接种苗替代F1棉种进入农业生产。替代F1棉种进行商业化推广。
上述作为砧木的多年生棉花种质资源,包括海岛棉多年生类型、陆地棉野生种系中的多年生类型、棉属中其他多年生棉花种植资源或人工培育的其它多年生类型。
所述砧木为棉花实生苗或植株,其越冬成活率为100%,对接穗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没有不良效应,并对接穗的枯萎病和黄萎病有很好的抗性。
述接穗为杂交抗虫棉F1实生苗或其植株的嫩芽或嫁接植株越冬后接穗上的再生芽。
所述接穗在嫁接的当年需要去杂、去劣。
所述接穗为棉花实生苗或棉花植株的嫩芽、嫁接植株越冬后的再生芽。
所述宿根栽培的第一年参照当地一年生棉花的栽培管理办法进行栽培管理;次年及以后参照亚热带果树的修剪方法修剪。
本发明通过将杂交抗虫棉F1嫁接于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多年生棉花植株,实现了对不能越冬的一年生棉花杂交种F1的多年生栽培。在宿根栽培期间,除去非F1的棉苗,确保F1的纯度。其中以嫁接植株上的嫩芽或再生芽为接穗进行嫁接,保证了F1的纯度,并能够实现F1快速的无性繁殖,保持品种的原有性状、产量和品质,并能够增强接穗棉苗对枯萎病和黄萎病的抗性。
本发明对杂交棉F1进行多年生栽培,不需要每年进行杂交制种,不需要每年去杂去劣;改变了传统杂交棉种子的生产模式,简化了杂交棉的生产程序,使杂交棉的推广不再受杂交棉种子大田生产制约因素的限制,提供了简便、快捷、可行的杂交棉F1种子(苗)的生产方式和品种推广模式。
本发明方法在冬季日均温≥10℃地区可直接应用,在冬季日均温低于10℃的地区通过温棚(室)或加升温棚(室)内均温≥10℃时,可工厂化生产,商业化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50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树生态立体种植系统
- 下一篇:自适应等精度测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