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43121.2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5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大木丰;藤川将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金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挡风玻璃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该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具有确保车身的后方视野的第1后挡风玻璃、和设置在该第1后挡风玻璃的下部的用于扩大后方视野的第2后挡风玻璃。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中,作为参考技术,有如下构造体,即:在配置于车辆的仪表盘上的反射性物品的外表面上设置偏振片,该偏振片设在使得从视点几乎看不到由透过前窗玻璃的外部光线所产生的、反射性物品映在窗玻璃上的像的方向上。
根据该技术,能够将由于反射而无法配置在仪表盘上的反射性物品配置在仪表盘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有如下构造体,即:在车顶的后端部配置有向下方倾斜的第1后挡风玻璃,从该第1后挡风玻璃的下方起到车身的后端部设置有行李箱,并在该行李箱的后方设置有能够视觉确认后方视野的第2后挡风玻璃。
根据该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能够确保大的后方视野(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0916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55843公报
在专利文件2的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中,由于通过由车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从第2后挡风玻璃映入第1后挡风玻璃的反射光,会导致从第1后挡风玻璃或从第2挡风玻璃难以观察到车身后方的情况。
在专利文件1的技术中,在仪表盘上设置偏振片,该偏振片使得从视点几乎看不到反射性物品映在窗玻璃上的像。
因此,考虑到将专利文献1的技术组合到专利文献2的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中以防止反射光映入第1后挡风玻璃的方法。然而,若在扩大后方视野的第2后挡风玻璃上设置偏振片,则能够预想到的是,这次难以观察到第2后挡风玻璃。换言之,希望有一种能够在不会牺牲第2后挡风玻璃的视野的情况下防止通过由车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从第2后挡风玻璃映入第1后挡风玻璃的反射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保持第1及第2后挡风玻璃双方的后方视野的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具有:第1后挡风玻璃,用于确保车身的后方视野;和第2后挡风玻璃,设置在该第1后挡风玻璃的下部,用于扩大后方视野,其特征在于,在第1后挡风玻璃与第2后挡风玻璃之间设置有遮光壁,该遮光壁遮挡通过由车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从第2后挡风玻璃映入第1后挡风玻璃的反射光。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车身的后部设置有开口部,并设置有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覆盖该开口部的背门,第1后挡风玻璃、第2后挡风玻璃及遮光壁设置在背门上。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第1后挡风玻璃朝后方并向下方倾斜地设置在车身上,第2后挡风玻璃大致垂直地设置在车身上。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遮光壁大致水平地向车室侧突出。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遮光壁由上部装饰件和下部装饰件分开构成,上部装饰件用于在车室内从上方覆盖背门的框体;下部装饰件用于在车室内从下方覆盖背门的框体。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部装饰件具有:固定在框体上的框体侧上部卡夹;将上部装饰件的后部钩挂在框体上的钩挂部;与框体抵接并对上部装饰件的后部的高度方向位置进行设定的抵接肋;与下部装饰件结合的结合卡夹;和将下部装饰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定位的定位爪。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下部装饰件具有固定在框体上的框体侧下部卡夹和供结合卡夹嵌合的承受部。
本发明能够达到如下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车辆的后挡风玻璃构造体具有:第1后挡风玻璃,用于确保车身的后方视野;和第2后挡风玻璃,设置在该第1后挡风玻璃的下部,用于扩大后方视野。
由于在第1后挡风玻璃与第2后挡风玻璃之间设置遮光壁,所述遮光壁遮挡通过由车身后方的路面的反射而从第2后挡风玻璃映入第1后挡风玻璃的反射光,所以能够通过遮光壁遮挡从第2后挡风玻璃映入第1后挡风玻璃的反射光。其结果,能够良好地保持第1及第2后挡风玻璃的双方的后方视野。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车身的后部设置有开口部,并设置有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覆盖该开口部的背门。一般来说,背门为平板状部件且还会存在强度及刚性的不足。由于第1后挡风玻璃、第2后挡风玻璃及遮光壁设置在背门上,因此例如遮光壁能够承担加强部件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背门的强度及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31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起子头安装结构
- 下一篇:无螺母穿栓式固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