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扰流式紧急泄氨器出氨口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42022.2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0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宣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远山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9/00 | 分类号: | F25B4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9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扰流式 紧急 泄氨器出氨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制冷系统发生事故时应急器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扰流式紧急泄氨器出氨口。
背景技术
由于氨作为制冷系统的制冷剂使用,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无害处,既不会对地球大气的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也不会产生使地球环境变暖的二氧化碳。另外,氨作为制冷剂,具有标准沸腾温度低,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压力适中,单位容积制冷量大,气化潜热大,节流损失小等优点,所以,在许多大型的制冷系统中,都采用氨作为制冷剂。但同时,氨有毒、有刺激味、与空气混合后有爆炸危险,因此,在以氨为制冷剂的制冷系统中,都针对氨的特性,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装置了一些有利于安全运行的器具和部件。紧急泄氨器就是对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有头等重要的器具之一。一旦系统发生严重意外事故,为了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或防止事故扩大,系统中的氨就可以通过紧急泄氨器排出至大型蓄水池或污水池。目前的紧急泄氨器,虽然在其进液管上有旁接水管,但由于从系统中泄出的氨液,压力很高,并且瞬时气化,所以,和从来自旁接水管的水流的相互接触是很不充分的,只有少量的氨气溶解于水中,大量的氨气以大流量、高流速的流态,从泄氨管管口泄出进入水池的水体中。进入水池水体中的氨气还是具有较高的流速和较大的压力,无法和水体充分混和和接触,溶解入水中的氨气非常有限,往往在水中以气泡的形式大量快速从水体逸出,给周围的环境造成突发性的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扰流式紧急泄氨器出氨口,克服目前氨制冷系统中的紧急泄氨器,在紧急泄氨时,无法让泄出的氨气和水体充分混和接触,造成溶解入水中的氨气非常有限等不足。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包括泄氨管,设有转子、其外周装有螺旋形的桨叶,所述转子通过中轴可转动地装于所述泄氨管管口内与管内壁相连接的支架上。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子装于紧急泄氨时氨气所必经的通路上,同时又浸没于水体中;当高压高速的氨、水混合体流过所述转子时,必然会对装于所述转子外周的螺旋形浆叶作功,使所述转子高速旋转,强力搅动其周围的氨、水混合体,让它们得以较完全的混合和较充分的接触,有较多的氨溶解于水体中。
为了使流出所述泄氨管管口的液流得到扩散和减压,所述泄氨管的出口端装有喇叭口。同时,所述中轴的外端装有搅叶。这样,经过所述转子搅扰后溶有较多的氨的水、氨混合体及部分未溶入水中的氨气流在所述喇叭口内得扩散后,又被所述搅叶在更大体积的水体中搅扰,极大地提高了氨在水中的溶解度。由于本发明长期浸没于水中,有时水体还会含有酸或碱性物质,因此,所述中轴及与其配用的轴承和所述支架应采用耐腐蚀的金属材料,优先不锈钢;所述转子和所述搅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优选工程塑料。
对照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无需额外的动力,能使从紧急泄氨器泄出的氨,较多地溶入水体中,有效降低氨气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中:1、泄氨管,2、转子,3、中轴,4、支架,5、喇叭口,6、搅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本发明中,转子2的实体部和支架应最大可能地减小对高速氨流的阻力,故应制成流线型或以尖窄的一面迎向氨流。同时,本发明一旦装置于现场,则是长年浸于水中,且会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所以不但在用材上要选用耐腐蚀的材料,同时,应有相应的操作规程作出定期进行检查的规定,以确保随时可投入正常运行。一旦氨制冷系统发生事故,启动紧急泄氨器泄氨时,从紧急泄氨器流出的氨与水溶解并不充分的氨、水混合体首先沿着泄氨管1流经转子2对转子外周的螺旋形桨叶作功,使转子2高速旋转,同时,通过中轴3带动搅叶6也一起高速旋转,另外,由于喇叭口5的扩散和减压作用,使流经本发明的氨、水混合体和周围水体能够更全面的混和、更充分的接触,以提高泄入水体中的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远山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远山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420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