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用救生舱用气动空气循环蓄冰制冷冰柜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39828.6 | 申请日: | 2011-1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2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 发明(设计)人: | 叶忠松;马海刚;储成俊;周水荣;金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光防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E21F1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生 气动 空气 循环 制冷 冰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用救生舱用气动空气循环蓄冰制冷冰柜,该蓄冰制冷冰柜可用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中,用冰柜内预先贮存的冰来降低密闭环境内的温度与相对湿度。
背景技术
由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不断发展,各种紧急避险设施内部使用的降温除湿方法及装备各有不同,目前主要使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蓄冰冰柜作为冷源与风机配合使用的降温除湿。第二、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冷源与设备动力的降温除湿。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蓄冰冰柜作为冷源与电动风机配合使用的降温除湿方法,占地面积小、内部风量循环只与风机功率大小及空气循环管路有关,配置容易。但由于井下灾变时,外部电源中断,风机只能通过舱内自备的动力源进行工作,由于井下环境特殊,电池组容量越大在井下应用的风险越高。
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冷源与设备动力的降温除湿方法,使用液态二氧化碳气瓶较多,因此占地面积大,在密闭空间内如果二氧化碳泄漏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并且排放到舱外的二氧化碳会占据巷道较长距离,对出舱人员具有较大危险性。
而采用压缩空气作为风机动力源,即气动马达配合蓄冰制冷冰柜进行紧急避险设施内的降温除湿,不仅改善了上述两种方法的部分缺点,并且压缩空气同时可作为紧急避险设施正压保持及舱内部分供氧,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目前使用的蓄冰冰柜,都是采用电动风机作为动力源,只是简单在冰柜中间增加一个风道,当采用气动风机实现空气循环时,由于功率受限,制冷效果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使用相同风机进行降温除湿时,能够达到更大的制冷功率的矿用救生舱用蓄冰制冷冰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矿用救生舱用气动空气循环蓄冰制冷冰柜,包括柜体,其特征在于:在柜体内贯穿设有制冷风道,制冷风道的两端位于柜体外,在柜体内位于制冷风道四周的区域为蓄冰腔,在制冷风道位于柜体内的部分内设有导热板,导热板延伸至蓄冰腔内,蓄冰腔内设有制冷管,制冷管与外部的制冷管路连接,制冷剂在制冷管内循环从而将蓄冰腔内的水相变为冰,并一直保持固相。
优选地,水分别通过设于所述柜体上的进水口及出水口注入及流出。
优选地,所述制冷管呈蛇形布置。
优选地,所述制冷管通过制冷管接口与所述外部的制冷管路连接。
优选地,在所述柜体外包裹有隔热层。
优选地,所述制冷风道倾斜布置。
优选地,所述柜体的纵截面为方形。
本发明通过改进蓄冰冰柜制冷风道的结构,通过不锈钢导热板增加散热面积,当使用气动风机进行降温除湿时,在相同空气流量下能够有效增加制冷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矿用救生舱用气动空气循环蓄冰制冷冰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更明显易懂,兹以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矿用救生舱用气动空气循环蓄冰制冷冰柜包括柜体,柜体的纵截面为方形,柜体的外层由隔热层1包裹。在柜体内贯穿设有制冷风道3,制冷风道3的两端位于柜体外,在柜体内位于制冷风道3四周的区域为蓄冰腔2。蓄冰腔2内冰的保温由隔热层1实现。蓄冰腔2内设有蛇形布置的制冷管6,制冷管6通过柜体上的制冷管接口4与外部的制冷管路连接,制冷剂在制冷管6内循环从而将蓄冰腔2内的水相变为冰,并一直保持固相。水分别通过设于柜体上的进水口7及出水口8注入及流出。
为了增加制冷风道3的散热面积并增强与蓄冰腔2的热传导能力,在制冷风道3位于柜体内的部分内设有导热板5,导热板5为不锈钢材质,导热板5延伸至蓄冰腔2内。制冷风道3被导热板5分隔成三部分,以增加制冷风道3的散热面积。同时,制冷风道3为倾斜布置,用于降温除湿过程中的冷凝水排放。
工作时,外部湿热空气由制冷风道3通过,从而达到降温冷凝除湿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光防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电光防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98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通信终端及其软件设置方法
- 下一篇:蓄电装置用隔离物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