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机械制动器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5939.X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2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高国兴;周勇;杜金枝;王陆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06 | 分类号: | B60T1/06;B60L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机械 制动器 以及 汽车 | ||
1.一种电子机械制动器,包括摩擦片(2)、制动盘(3)、以及可推动摩擦片(2)向前运动从而夹紧制动盘(3)的动力机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电机(9)和与电机(9)的输出端相连的运动机构,所述运动机构能够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摩擦片(2)设置在运动机构的前方,其特征在于,该电子机械制动器中还包括有间隙自调装置(4),所述间隙自调装置设置在运动机构与摩擦片之间,所述间隙自调机构包括进给单元和补偿单元,所述进给单元用于在运动机构的带动下作轴向运动,所述补偿单元用于在制动完成后限制进给单元向后的轴向运动以补偿制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给单元包括非自锁螺栓(47),所述非自锁螺栓(47)与运动机构的输出端相连,所述补偿单元包括非自锁螺母(46)和运动限制机构,所述非自锁螺母(46)套装在非自锁螺栓(47)上,非自锁螺母(46)的内表面设置有非自锁内螺纹,非自锁螺栓(47)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非自锁螺母内表面上的非自锁内螺纹配合的非自锁外螺纹,所述非自锁螺栓(47)的螺齿的前端面的牙侧角较小,以使得当非自锁螺栓向前作轴向运动时,非自锁螺母与非自锁螺栓之间形成自锁结构,非自锁螺栓(47)的螺齿的后端面的牙侧角较大,以使得当非自锁螺栓向后作轴向运动时,非自锁螺母与非自锁螺栓之间形成非自锁结构,所述运动限制机构能够限制非自锁螺母(46)向后作轴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机械制动器中还包括有制动钳体(1),所述运动机构设于制动钳体(1)内,所述制动钳体(1)靠近摩擦片的一端上设有开口,所述非自锁螺母(46)以及非自锁螺栓(47)的前端从所述开口中伸出,所述运动限制机构包括设于非自锁螺母(46)前端头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尺寸大于制动钳体上的开口的尺寸,使得非自锁螺母(46)的前端头无法退至制动钳体(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电子机械制动器中还包括有制动钳体(1),所述运动机构设于制动钳体(1)内,所述制动钳体(1)的前端上设有开口,所述进给单元包括与运动机构的输出端相连的非自锁螺母(46),所述补偿单元包括非自锁螺栓(47)、活塞缸(7)、矩形圈(42)、以及内卡簧(44);所述活塞缸(7)设于制动钳体前端的开口内,且活塞缸(7)的外壁与制动钳体(1)上的开口间隙配合,所述矩形圈(42)套装在活塞缸(41)上,矩形圈具有回位功能,且用于防止活塞缸(41)向远离摩擦片的方向作轴向运动,所述非自锁螺栓(47)、非自锁螺母(46)以及内卡簧(44)设于活塞缸(41)内,非自锁螺栓(47)的前端头从非自锁螺母(46)中伸出而进入活塞缸(41)中,所述内卡簧(44)将非自锁螺栓(47)的前端头限制在活塞缸(41)的内表面与内卡簧(44)之间,从而使非自锁螺栓(47)无法相对于活塞缸(41)作轴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单元中还包括有推力滚子轴承(43),所述推力滚子轴承(43)设置于活塞缸(41)内,并固定安装在内卡簧(44)与非自锁螺栓(47)的前端头之间,以减少非自锁螺栓(47)转动时的摩擦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自调装置(4)中还包括有用于加快运动机构复位的弹性机构,所述弹性机构的一端固定在制动钳体(1)的内壁上,另一端顶在非自锁螺母(46)上。
7.根据权利要求2-6之一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自锁螺栓(47)的螺齿的前端面的牙侧角的角度范围为1°~5°,其后端面的牙侧角的角度范围为30°~60°。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电子机械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9)与运动机构之间还设有扭矩放大机构,所述扭矩放大机构采用两级齿轮减速机构,其包括一级齿轮减速机构(8)与二级齿轮减速机构(6),所述电机(9)的输出轴与一级齿轮减速机构(8)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一级齿轮减速机构(8)的输出端与二级齿轮减速机构(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二级齿轮减速机构(6)的输出端与运动机构的输入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593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