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柠檬酸促进蚕豆修复治理铀污染土壤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5747.9 | 申请日: | 2011-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1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王丹;钟钼芝;徐长合;唐运来;陈晓明;罗学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柠檬酸 促进 蚕豆 修复 治理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的土壤的再生,涉及一种利用柠檬酸促进蚕豆修复治理铀污染土壤的方法。特别适用于铀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
背景技术
目前,铀尾矿的专用贮存设施为铀尾矿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铀尾矿总量已达200亿吨。近期,主要产铀国每年产生的铀尾矿量约数千万吨。当铀尾矿库因服务期满或其它原因将永久性停止使用时,考虑到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需对铀尾矿库进行一系列的环境治理和相关的管理活动,即退役工作。经退役治理后,不仅要保证尾矿库各项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而且要控制其放射剂量应低于规定的管理目标值,从而达到有限制地开放使用的目的。
铀尾矿中含有238U、234U、230Th、226Ra、222Rn、210Po、210Pb等放射性物质,其放射性活度通常为n×105 Bq/kg,在铀尾矿中通常还含有一些伴生的重金属如Cd、Zn等;沉积滩面上γ辐射吸收剂量率通常为n×10-6 Gy/h;平均222Rn析出率约为3.25~9.85 Bq/(m2·s)。
我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大量在役或退役铀尾矿库中铀等放射性核素摄入地下水中并随地下水流动而扩散,给地下水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铀尾矿库区中存在一定的放射性物质,且均比天然辐射本底值高2~3个数量级,其中最主要的放射性核素是铀、镭、氡等。尽管这些放射性核素的活度较低,但其半衰期长、废物数量大、分布面广,对环境构成长久潜在危害[熊正为,彭福全,王志勇.铀尾矿库区地下水铀污染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20-123]。
由于核污染危害巨大,核污染的大面积清除是世界性难题,各界人士都在寻求清除核污染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国大多采用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电化学法、物理-化学连用法、微生物清除法和土壤的核污染去除法,但这些方法的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交叉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素清除问题。虽然森林修复法能大面积修复污染土壤,并且可发展工业原料林、薪炭林,但其要求的核素浓度不能太高,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谯华,周从直,熬漉等.核污染的危害及其去除方法[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7,(1):154-157]。
针对传统处理核素污染方法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后,植物修复技术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处理方法相比较,具有投资少、操作方便、不造成二次污染、安全的特点。植物修复就是筛选和培育特种植物,特别是对目标污染物具有超常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种植在污染的土壤上,利用植物根系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收获植物,以达到清除污染的目的。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来吸收、转化污染体(如土壤和水)中的放射性核素,以期达到清除核素、修复或治理目的的一种环境治理技术。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按其修复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植物提取、植物稳定、根际过滤和植物挥发四部分[华珞,陈世宝,白玲玉等.有机肥对镉锌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J].农业环境保护, 1998,17 (2):55-59]。
现有技术中,在放射性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中植物提取的研究相对较多,工程性的试验也已开展。植物提取是指利用某种放射性核素的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核素转运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根系可吸收部位和地上部位,待植物收获后再进行处理,连续种植这种植物,可使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但植物提取过程中,肥料没有按植物所需施用,使植物生物量小、生长速度慢,导致植物提取的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通过种植富集植物、并施用柠檬酸,提供一种治理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的利用柠檬酸促进蚕豆修复治理铀污染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的内容是:一种利用柠檬酸促进蚕豆修复治理铀污染土壤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在含污染物铀的土壤中种植蚕豆,并在土壤中施入柠檬酸水溶液,当植物蚕豆生长到结荚果或者成熟期时,将植物蚕豆收割或整体从污染土壤中移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57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