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磨型面料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4346.1 | 申请日: | 201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0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马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福嘉丽织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2 | 分类号: | B32B27/02;B32B27/12;B32B27/34;D02G3/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磨 面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料,特别是涉及一种耐磨型面料。
背景技术
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纺织工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棉纺织工业面临着传统的产品品种因缺乏新面貌、新功能而正在不断地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纺织设备因效率低、用工多、适应性差、成本高而难以继续。虽然我国纺织工业的用工成本从国际市场上来看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一优势正在丧失之中。
军用服装和野外运动服装对面料的耐用性和使用可靠性要求很高,对其面料的基本要求是强度高、耐磨性好。在国内民用方面,此类高性能面料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昂贵;而且面料的耐气候性较差,耐气候性指的是外露面的外观与功能价值的各种变化,它包括外部适用性的所有参数,例如保色性、保光性及抗脱落、抗剥离、抗裂解和抗腐蚀等参数。随着面料逐渐向轻薄、活络、健康等适应快节奏生活的人群穿着发展,作为一种面料,人们要求其能舒适、耐磨、适应环境的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型面料,能够在穿着舒适的同时,耐磨性也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耐磨型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的表层为耐磨层,所述的里层为面料层,所述的面料层为涤棉混纺物,所述的耐磨层为锦纶纤维。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涤棉混纺物采用65%—67%涤纶和33%—35%的棉花混纱线织成。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耐磨层厚度为0.28-0.3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耐磨型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的表层为耐磨层,所述的耐磨层为锦纶纤维,所述的里层为面料层,面料层为涤棉混纺物,所制成的面料在穿着舒适的同时,耐磨性也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耐磨型面料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表层,2、里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一种耐磨型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的表层为耐磨层,所述的耐磨层为锦纶纤维,锦纶纤维强力和耐磨性好,居所有纤维之首。它的耐磨性是棉纤维的10倍,是干态粘胶纤维的10倍,是湿态纤维的140倍。因此,其耐用性极佳。 锦纶织物的弹性及弹性恢复性极好,但小外力下易变形,故其织物在穿用过程中易变皱折。 通风透气性差, 锦纶织物的吸湿性在合成纤维织物中属较好品种,因此用锦纶制作的服装比涤纶服装穿着舒适些。 有良好的耐蛀、耐腐蚀性能。 耐热耐光性都不够好,熨烫温度应控制在140℃以下。在穿着使用过程中须注意洗涤、保养的条件,以免损伤织物。 锦纶织物属轻型织物,在合成纤维织物中仅列于丙纶、腈纶织物之后,因此,适合制作登山服、冬季服装等。
所述的里层为面料层,所述的面料层为涤棉混纺物,所述的涤棉混纺物采用65%—67%涤纶和33%—35%的棉花混纱线织成,防风、透气,具备一定的防水功能,织物的保暖性好。
所述的耐磨层厚度为0.28-0.35mm,耐磨层厚不易磨损。
本发明耐磨型面料,包括:表层和里层,所述的表层为耐磨层,所述的耐磨层为锦纶纤维,所述的里层为面料层,面料层为涤棉混纺物,所制成的面料在穿着舒适的同时,耐磨性也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福嘉丽织造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福嘉丽织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43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棉花去雄杂交制种方法
- 下一篇:一种茶树种质资源苗期抗寒性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