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膨胀水箱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3456.6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39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膨胀 水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冷却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汽车冷却系统中的膨胀水箱。
背景技术
汽车用膨胀水箱的主要作用是将发动机冷却系统内的气体排出,并给冷却系统进行加水和补水,提高冷却系统内的压力,提高水泵前的压力以防止水泵气蚀的发生。
现在汽车膨胀水箱上的加注口直接与膨胀水箱内的储水室相通,膨胀水箱的储水室与膨胀水箱上体的空气室间没有隔板,这样加注时水垂直流入储水室中,容易将气体带入水中,当车辆在加速或爬坡时,储水室内的水容易在整个膨胀水箱内翻动或飞溅,不利于系统内的压力平衡及系统内气体的排出。另外,为了提高膨胀水箱的结构强度,膨胀水箱内部多被分割成很多小方格的形式,这种结构虽然提高了膨胀水箱的强度,但是焊接处较多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使用材料多,不利于节约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膨胀水箱,通过改善其内部结构,使加注时的水不会带入过多的空气,同时改善了膨胀水箱的结构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膨胀水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通过隔板分隔成加注室和除气室,所述加注室的顶部设置有加注口,加注室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除气室的上部设置有除气口;所述加注室和除气室通过设置于隔板底部及顶部的缺口相通;关键在于所述加注室内设置有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由位于加注口下方的顶板、设置于顶板旁侧的倾斜的导流壁组成。
在加注时,由加注口进入的水流会首先流向顶板,然后再沿着倾斜的导流壁缓慢流入下方的储水部,因此不会将气体带入水中,并且顶板及导流壁可以把储水部与上面的空气室间隔开,能有效防止车辆在加速或爬坡时造成的膨胀水箱内水的翻动或飞溅。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还包括连接固定于顶板下方的支柱及连接支柱与导流壁的第一加强筋,以保证导流装置的结构稳固、耐用。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装置的顶板的四周均设置有导流壁,所述导流壁的底边与加注室的内壁相抵,所述导流壁的底边中央开设有导流缺口,所述顶板的四周凸出设置有用于与加注室顶壁连接的连接板。通过连接板的连接及导流壁的支撑,可以使导流装置与加注室相对位置固定,避免行车时两者发生晃动,影响使用寿命及产生噪声。在加注时沿导流壁流下来的水流可以经由其底边的导流缺口流入储水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注室底部设置有板状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的端部与加注室的内壁相连,第二加强筋的底部设置有缺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加注室的结构强度,还可以防止水在其内部的翻动或飞溅。
进一步地,所述除气室内部设置有板状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的端部与除气室的内壁相连,第三加强筋的底部设置有缺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除气室的结构强度,还可以防止水在其内部的翻动或飞溅。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由上箱体和下箱体组成,所述导流装置位于上箱体内,所述第二加强筋、第三加强筋位于下箱体内,将箱体分成两部分进行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方向及位置与第一加强筋的方向及位置相同,这样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相对应,可以进一步加强加注室的强度,并提高整个箱体的强度。
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结构简单、生产方便,结构强度高,加注时的水不会带入过多的空气,并且能有效防止车辆在加速或爬坡时造成的膨胀水箱内水的翻动或飞溅,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总体结构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上箱体的结构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上箱体与导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导流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水流方向。
图7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导流装置的俯视图,其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水流方向。
图8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导流装置的底部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的膨胀水箱的下箱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34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