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玉米株高性状相关的SNP位点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33262.6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3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生;高玉峰;严建兵;邢安琪;张卫平;郑艳萍;杨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性状 相关 snp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玉米株高基因Br2的两个等位基因,及它们内部功能位点、所编码蛋白及在作物遗传育种及生上应用。
背景技术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和工业原料,同时作为C4作物的玉米还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是增加玉米产量的首要选择,而单位面积种植密度的增加则是提高单产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改良玉米的株型以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方向,而株高的适度降低在调控株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矮化品种的采用曾使水稻、小麦等作物的产量有了飞跃性提高,引发了第一次绿色革命;而目前在玉米中被克隆的株高基因,大多来自于表型极端的突变体,对其它农艺性状影响过大,很难广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控制株高的QTL被定位,分析和研究其机理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适度调整株型成为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突破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鉴定玉米株高的引物对,或者说提供一种用于鉴定下述SNP位点的引物对。
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鉴定玉米株高的引物对,为如下(1)或(2)所示:
(1)第一条引物序列为:SEQ ID NO:3;第二条引物序列为:SEQ ID NO:4;第三条引物序列为:SEQ ID NO:5;
(2)第一条引物序列为:SEQ ID NO:6;第二条引物序列为:SEQ ID NO:7。
上述任一所述引物对在鉴定玉米株高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所述引物对在鉴定玉米基因组中权利要求3所述SNP位点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任一所述引物对在玉米选择育种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与玉米株高性状相关的SNP位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与玉米株高性状相关的SNP位点,为SEQ ID NO:1中自5′末端起第5248位核苷酸,所述SEQ ID NO:1中自5′末端起第5248位核苷酸位于玉米基因组中玉米矮秆突变体基因br2的第5个外显子内;所述第5248位核苷酸为T。
上述SNP位点在鉴定玉米株高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上述SNP位点在玉米选择育种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玉米株高性状相关的DNA片段。
本发明所提供的与玉米株高性状相关的DNA片段,为如下甲或乙所示:
甲:SEQ ID NO.1中自5’末端起第4331位至第5957位核苷酸所示DNA片段;
乙:将SEQ ID NO.1中自5’末端起第4331位至第5957位核苷酸所示DNA进行任意突变得到的突变后DNA;所述突变后的DNA片段具有降低玉米株高但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功能。
上述SNP位点或上述DNA片段在调节玉米株高中的应用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最后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扩增上述SNP位点的引物对。
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扩增上述SNP位点的引物对,为如下(1)或(2)所述:
(1)SEQ ID NO:8和SEQ ID NO:9所示DNA分子;
(2)SEQ ID NO:10和SEQ ID NO:11所示DNA分子。
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个影响玉米株高但不影响玉米产量的SNP位点,进一步开发了鉴定该SNP位点的引物对。应用本发明的SNP位点及引物对可以在玉米早期事先鉴定玉米株高,而不用等到玉米成熟后通过表型鉴定株高。本发明SNP位点及引物对加快了玉米育种进程,在玉米的选择育种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QTL-qPH1区段近等基因系(NIL88/279)的构建示意图。
图2为qPH1基因结构。
图3为155份关联群体测序引物位置示意图(其中P1,P2和P3,P4两对引物扩增区段在基因中有一段交叉)。
图4为目标基因的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
图5为用分子标记扩增产物的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32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