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扁形导热管的制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33144.5 | 申请日: | 2011-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1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周生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德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5/26 | 分类号: | B23P15/26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毅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制造领域的一种导热管制造方法,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良好传热性能的直线扁形导热管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导热管因其具有较高传热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具较大发热量的电子组件中。
导热管工作时,利用管体内部近似真空状态下,填充的作动液沸点较低的特性,使其工作液体在其蒸发部吸收发热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后蒸发汽化,带着热量运动至冷凝部,并在冷凝部液化凝结将热量释放出去,从而实现对电子组件进行散热。该汽化后的工作介质在导热管毛细结构的作用下回流至蒸发部,继续被蒸发汽化及液化凝结,使工作介质在导热管内部循环运动,将电子组件产生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传导出去。
现有导热管一般采用圆直管填充毛细结构,整支热管完成后再做打扁成型的动作,该型热管有点是内部填充粉末的芯棒可以通用的圆形规格芯棒,节省少量芯棒的开发费用,但缺点是烧结后打扁造成毛细结构的破坏、同时烧结后打扁易造成热管表面的凹陷不良影响到热管的传热效率,而且也无法做出满足热管性能需求的特殊毛细结构形态。
在超薄管日益被重视起来的时候,传统热管制作模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首先超薄管的厚度要求限制了毛细结构厚度的发挥,往往该型超薄热管的毛细层都不大于0.5mm,如此薄厚度的毛细结构层在打扁时极易被破坏,造成热管性能比传统热管更大幅度的衰减。其二,超薄型导热管的气体通道厚度一般都很薄,在0.8mm以下,这种情形下打扁热管稍有表面凹陷也会造成性能的大幅衰减,而传统的打扁成型热管无法克服这一缺点。第三点是传统制作工艺的热管硬伤,因为烧结后打扁,这一过程无法准确的预估热管内部烧结层的形变,故无法准确的做出设计者想要的毛细结构尺寸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先打扁后烧结的扁形导热管的制作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扁形导热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一根空管,将其头端预缩成一细直径部分;
步骤2、将所述空管打扁成成品要求的厚度规格;
步骤3、将一根芯棒,置入所述空管内,填粉烧结;
步骤4、焊接好所述空管尾端,并退火。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打扁在所述空管内置入内模保证打扁面平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将热管在烧结前预打扁,打扁时在空管内置入精准尺寸内模,确保打扁后管内无凹陷;而此时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制作相应尺寸外形的芯棒,以确保烧结出来的毛细结构符合设计者要求;烧结后热管不经过二次打扁成型,不会造成毛细结构的破坏。以此方式做出的热管与传统工艺做出的热管比较,明显的提高了传热效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空管示意图;
图2打扁示意图;
图3本发明制作完成示意图;
图4现有技术制作完成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空管,10、内模,12、本发明导热管表面,13、本发明导热管毛细结构,121、现有技术导热管表面,131、现有技术导热管毛细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照图1、图2所示,一种扁形导热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一根空管1,将其头端预缩成一细直径部分;
步骤2、将所述空管1打扁成成品要求的厚度规格;
步骤3、将一根芯棒,置入所述空管1内,填粉烧结;
步骤4、焊接好所述空管1尾端,并退火。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打扁在所述空管1内置入内模10保证打扁面平整。
本实施例的原理如下:
参照图4所示,经过打扁的热管,现有技术导热管毛细结构131的粉末颗粒之间因为整体的变形而互相剥离开,使得剥离后的变成原有的几个毛细结构的结合。在一定范围内,细孔径的个体毛细力远大于粗孔径的,故而经过打扁后,现有技术导热管毛细结构131的毛细附着力急剧下降,产品性能衰减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德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德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31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