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源静电消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30692.2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1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杜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14 | 分类号: | A61N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弋才富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源 静电 消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消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有源静电消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摩擦现象的存在,导致人体及周围的物体带有电荷,当人体与这些物体接触或接近接触时,由于两者电荷电位的差异而导致电荷的流动,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两者的电荷电位差异可以积累的非常高,甚至达到上万伏,从而导致放电现象的产生,并伴随着短暂的瞬间大电流产生,使人体产生疼痛感;另外,该现象还会击穿或损坏电器内的电子元件,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中国专利号95207517.2《防静电电击器》揭示了一种防静电装置的方案,其主要是通过发光二极管和与之串联的限流电阻来实现,人体的静电通过限流电阻使静电在释放过程中以小电流状态泄漏,从而达到既释放了静电又不会对人体造成疼痛感或不会对电子元件产生击穿现象。但由于人体所携带的静电容量小,要使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能够看见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使用中是否消除了静电并不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源的静电释放装置,可以做到了只要有人体静电释放,就会有明显的亮光出现,使得使用人知道了静电是否释放,并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使用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有源静电消除装置,包括一绝缘壳体和两个分别位于绝缘壳体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在绝缘壳体内,由导线4上连接着至少一个限流电阻7,导线4的首尾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连接,第一三极管9的基极与导线4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9的集电极与电源的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9的发射极与发光二极管8的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8的另一端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发光二极管8是在电流不大于10毫安就可以发光的低电流发光二极管或超低电流发光二极管。
在所述的第一三极管9与发光二极管8间连接有第二三极管10,第一三极管9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10的基极连接,第二三极管10的发射极与发光二极管8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10的集电极与电源的一端连接。
还包括电容11,电容1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第一三极管9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10基极之间,电容11的另一端与电源的一端连接。
所述的电源是电池组5。
在所述的导线4上以串联方式安置有可变电阻15。
所述的绝缘壳体是透明的或彩色透明的绝缘管3。
所述的绝缘管3是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
所述的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的材料为由金属材料或非金属导电材料。
至少有一个所述的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是通过螺纹与绝缘管3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低且使用方式灵活、稳定可靠。
2、通过三级管的放大,使得在静电释放时,发光二极管可以产生明亮的光线,使得使用人可以清楚的知道静电已释放。
3、利用电容可以进一步延长发光二极管的闪亮时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装置采用了有源方式使得发光二极管在静电释放中产生足够的亮光,让使用人明确静电已消除,有效提高静电消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电触头;2-导电触头;3-绝缘管;4-导线;
5-电池组;7-限流电阻;8-发光二极管A;
9-第一三极管;10-第二三极管;11-电容;12-静电释放装置;
15-可变电阻;16-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有源静电消除装置,包括一绝缘管3和位于绝缘管3两端的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绝缘管3可以通过胶粘或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固定在一起,在绝缘管3内包含有一个限流电阻7,且后两者依靠导线4以串联的方式安置,所述导线4的首尾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触头1和第二导电触头2连接,所述的第一三极管9的基极与导线4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9的集电极与电池组5的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9的发射极与发光二极管8的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8的另一端与电池组5的另一端相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金和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30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