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圈形标志物操作器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9480.2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9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李继姬;吴常文;郭宝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圈形 标志 操作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生动物标记的安装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尤其涉及圈形标志物操作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标志放流技术最初用于研究鱼类的洄游,通常是给鱼做上标记后放流,再根据标志鱼的回捕记录,绘制该鱼的洄游路线图和回捕分布图,用以推测其游动的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利用标志鱼类的回捕率以及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数据,可以估算标志鱼类种群的变动,评价增殖放流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的标志技术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体外标记法和体内标记法。体外标记法包括切鳍法、颜料标记法(具体有染色法、入墨法、荧光色素标记法等)、体外标(包括穿体标、箭形标和内锚标)等;体内标记法包括金属线码标记(CWT)法、被动整合雷达(PIT)法、档案式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记法、生物遥测标记法等。
对于曼氏无针乌贼、金乌贼、长蛸等头足类来说,放流标志至今仍是个难题,乌贼等头足类受惊吓等刺激易喷墨死亡,故常用的标记方法所使用的刺挂、肌肉注射等操作将会导致被标记乌贼群体的高死亡率事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对标记乌贼体表无伤害、能进行批量标记、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的圈形标志物操作器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圈形标志物操作器,其包括:
(a)一个装载圈形标志物的标志物装载夹;及
(b)一个运输圈形标志物的标志物运输端主体;
运输端主体为圆筒结构,并且其具有至少一道裂口;裂口上装载有能支撑履带向运输端主体端部方向输送圈形标志物的滚轮,履带的工作面位于裂口外侧;
圈形标志物具有2至5个柔性的标示板块,并且标示板块之间经具有弹性的流苏体相间连接呈环形;流苏体为至少4根直径小于2毫米的细丝。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装载夹的主体为空心圆筒;装载夹的主体后端有凸起后托;装载夹主体的后端套装有弹簧;装载夹的主体中端有环形的前托;主体前端装载圈形标志物。
在弹簧完全伸长的情况下,前托能将圈形标志物全部推离装载夹主体。
前托和弹簧前端相连,弹簧后端与后托相连,前托前端附近的标志物装载夹上能够装载至少一个的圈形标志物。
裂口上装载有至少两个滚轮,滚轮均匀分布于裂口区域;滚轮上装载有闭合的履带,履带可随滚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并可在履带移动的同时运输其上圈形标志物。
运输端主体的履带正好与标志物装载夹前端相配合;从装载夹前端被推离的圈形标志物恰好能落在标志物运输端元件的履带上。
本发明还提供圈形标志物操作器的使用方法,其具有如下步骤:
(a)手动压缩标志物装载夹的弹簧,装载圈形标志物于弹簧之前;
(b)将标志物运输端与标志物装载夹前端对接,两者组装成为一体;
(c)释放弹簧使其伸长,将圈形标志物推向运输端主体上的履带;
(d)手动控制履带转动速度,使圈形标志物能在履带上移动;
(e)将乌贼胴体从标志物装载夹后端开口处滑入,从标志物运输端元件前端滑出;
(f)用手托住倒置滑出的乌贼躯干末端,控制乌贼头部和躯干的交接部与标志物运输端主体的端部开口处相对齐,手动推动履带滑动并释放圈形标志物;
(g)利用圈形标志物的弹性,其从履带末端滑出时正好套在乌贼头部和躯干的交接部,完成标记。
由于本发明具有圈形标志物操作器及其使用方法采用了运输端主体为圆筒结构,并且其具有至少一道裂口;裂口上装载有能支撑履带向运输端主体端部方向输送圈形标志物的滚轮,履带的工作面位于裂口外侧;圈形标志物具有2至5个柔性的标示板块,并且标示板块之间经具有弹性的流苏体相间连接呈环形;流苏体为至少4根直径小于2毫米的细丝等结构,其具有结构新颖、对标记乌贼体表无伤害、能进行批量标记、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载物夹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运输端主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图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圈形标志物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标号说明:标示板块1、流苏体2、装载夹前端3、前托4、弹簧5、后托6、滚轮7、运输端主体8、履带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94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