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碱金属离子体系合成Beta分子筛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28763.5 申请日: 2011-10-26
公开(公告)号: CN103073018A 公开(公告)日: 2013-05-01
发明(设计)人: 贾晓梅;王永睿;余少兵;孙敏;慕旭宏;舒兴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主分类号: C01B39/04 分类号: C01B39/04
代理公司: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王景朝;庞立志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碱金属 离子 体系 合成 beta 分子筛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是关于一种合成Beta分子筛的方法,更进一步说是关于一种无碱金属离子体系合成Beta分子筛的方法。

背景技术

Beta分子筛是由美国Mobil公司于1967年用经典的水热晶化法首次合成的(USP3,308,069)。该分子筛具有三维十二元环孔道结构,由于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良好的热及水热稳定性,在烷基化、加氢裂化、临氢异构、加氢精制、烃类裂解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目前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常见的Beta分子筛合成方法中,大多将含有硅源、铝源、碱源、有机模板剂和水的混合物制成浆液,在高压釜中于75-200℃晶化3-60天。由于晶化母液中存在大量碱金属离子,所得到的Beta分子筛产品中也含有碱金属离子,需进行离子交换后才能用于酸催化反应。离子交换不仅操作繁琐,并且由于Beta晶粒较小,一次交换的收率一般为85%,而钠型的Beta分子筛往往需要2-3次再经焙烧而成氢型才能使用,因而离子交换过程对样品产生一定损失,还会造成较大水耗和氨氮废水排放。

因而,人们寻求无碱金属离子的合成体系来合成Beta分子筛,以降低能耗、节省工序和保护环境。如果合成得到的分子筛中的Na2O含量很低,无需铵交就可以达到催化剂制备的要求的话,例如,用于催化裂化反应的催化剂中,分子筛Na2O含量为<0.2%时,则这样的合成体系就可以称为“无碱金属离子合成体系”。

CN1313244A提出了一种无碱金属离子体系合成β沸石的方法,该方法以工业级的气相二氧化硅为硅源,拟薄水铝石为铝源,将其加入到四乙基氢氧化铵溶液中混合均匀,于120-160℃晶化6-14天。该反应体系具有如下摩尔比组成:SiO2/Al2O3=15-∞,TEAOH/SiO2=0.14-0.40,H2O/SiO2=3.0-10.0。

US5683673采用硅胶和金属铝粉为原料合成Beta分子筛,体系中不含碱金属离子,模板剂(四乙基氢氧化铵)用量为TEAOH/SiO2=0.01-1。但晶化体系中要加入乙醇,导致系统压力很高。

US6827924公开了一种纳米Beta分子筛的制备方法。硅源为正硅酸乙酯(TEOS),铝源为硝酸铝,模板剂用量(TEAOH/SiO2)大于0.26。

CN1923689A中指出,以硅铝胶为硅源和铝源可以合成无钠Beta分子筛,其结晶度和比表面积达到了有钠体系Beta分子筛的水平。但该方法所用的模板剂用量大(TEAOH/SiO2=0.20-0.25),晶化时间长,为4-5天。

A.Corma等人(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vol.105,p341-348,1997)在无碱金属离子体系中合成了100-10nm的Beta分子筛,SiO2/Al2O3比为16到400,模板剂用量(TEAOH/SiO2)大于0.26,晶化时间为8-15天。

Ding等(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07(103):94-101)采用硅胶和金属铝粉无钠合成Beta分子筛,模板剂用量(TEAOH/SiO2)大于0.2。

Watcharop等(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2008(116):188-195)采用硅胶为硅源,铝源可以为金属铝粉、氢氧化铝、拟薄水铝石或硫酸铝,模板剂用量(TEAOH/SiO2)为0.5。

上述合成方法的模板剂用量高,晶化时间长,不适用于工业生产,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无碱金属离子体系合成Beta分子筛技术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有机模板剂用量低,从而可以低成本进行工业生产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使用特殊物化参数的硅胶和/或硅铝胶作为硅源用于制备合成beta分子筛时,能够降低模板剂的用量,本发明人基于此完成了本发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87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