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二乙醇酰胺的二元复合驱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8209.7 | 申请日: | 2012-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民;郭拥军;付春燕;胡俊;李华兵;郭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8/588 | 分类号: | C09K8/588;C09K8/584;C08F220/56;C08F8/12 |
代理公司: | 南充三新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7 | 代理人: | 刘东 |
地址: | 63700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疏水 缔合 聚合物 乙醇 二元 复合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三次采油中的复合驱体系,尤其涉及在三次采油中应用的疏水缔合聚合物-二乙醇酰胺的二元复合驱体系。
背景技术
地层中的原油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仍有大部分原油未能采出。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以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复配为主剂的三元复合驱在水驱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0%以上,是目前三次采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三元复合驱也存在大量问题。由于高浓度碱的使用,使地层水中丰富的钙镁离子容易与驱油体系中的碱反应产生沉淀,导致采油井井筒结垢严重;并且强碱容易造成原油乳化使采出液破乳困难;碱还会加快聚合物的降解使驱油体系的粘度大幅度下降,流度控制能力减弱。因此采用弱碱三元复合驱或无碱二元复合驱消除强碱的不利影响成为复合驱技术发展的方向。
目前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主要采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作为增稠剂,但常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存在增粘能力较弱,高分子量产品注入性和抗剪切性能较差、不抗温、不抗盐、使用浓度高不经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无碱、廉价的抗温、耐盐、稳定性好、能控制流度比、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且具有良好驱油能力的一种疏水缔合聚合物-二乙醇酰胺的二元复合驱体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三次采油用疏水缔合聚合物-二乙醇酰胺二元复合驱体系,主要成分和含量按质量百分比为:
疏水缔合聚合物:0.08~0.20%,
二乙醇酰胺: 0.05~0.30%,
水: 99.50~99.87%。
所述的缔合聚合物是指由去离子水、丙烯酰胺、疏水单体、助剂、复合引发体系组成的聚合体系进行绝热聚合,再经水解、干燥和粉碎,得到聚合物。
所述聚合体系中,丙烯酰胺相对于整个聚合体系的质量浓度为25%,疏水单体为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其摩尔浓度为丙烯酰胺的0.6%,助剂碳酸钠质量浓度为丙烯酰胺的0.5%,无水硫酸钠质量浓度为丙烯酰胺的0.02%;引发剂过硫酸钾质量浓度为丙烯酰胺的0.04%,亚硫酸氢钠浓度为丙烯酰胺的0.04%;引发温度为0℃,绝热聚合反应时间6h。聚合反应完成后,取出胶体,加氢氧化钠在95℃水解3小时,氢氧化钠质量为丙烯酰胺质量的12%,造粒、干燥得到白色或微黄色的聚合物产品。
所述的二乙醇酰胺为已经工业化的棕榈油二乙醇酰胺,活性物含量大于80%。
所述驱油体系溶液配制用水是普通水,也可以是经过处理的油田回注污水。
该驱油体系可根据需要调节溶液粘度,能有效控制流度比,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值,可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同时由于本体系无碱的加入因此对油层、井筒、管线无损坏。
本发明的特点是:
(1)本发明采用疏水缔合聚合物作为增粘剂,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增粘性、抗温耐盐性、抗机械剪切性,可大幅降低聚合物用量,达到相同溶液粘度时聚合物用量降低30%以上。
(2)本发明应用的疏水缔合聚合物与二乙醇酰胺具有良好的配伍性,二乙醇酰胺浓度为0.05-0.3%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该表面活性剂易得,价格低,用量低,综合成本低。
(3)本发明具有良好的老化稳定性。
(4)本发明在多孔介质中具有较好的传导性;能建立较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
(5)通过驱油实验表明本发明可以在水驱基础上继续提高采收率20%以上。
(6)本发明由于未加入碱因此可以避免碱带来结垢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二元复合体系粘度、界面张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2为注入压力与注入PV数关系曲线;
图3为驱油效率曲线;
图4为二元复合驱替过程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主要成分和含量按质量百分比为:
疏水缔合聚合物:0.08%
表面活性剂: 0.05~0.30%,
实验条件
缔合聚合物溶液配制温度:25℃
溶解时间:2h
测试温度:45℃,
水:大庆四厂注聚站污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未经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82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