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27831.6 | 申请日: | 2011-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0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开;孙昊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5B1/34 | 分类号: | B05B1/34;B05B1/30;A01G2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关畅 |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叠片式 自适应 滴灌 灌水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空心的灌水器壳体,所述灌水器壳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对接头,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对称设置有两组曲折迂回的弧齿型消能流道,两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之间设置有结构区和缓流区,两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靠近所述结构区的位置均设置有连通所述灌水器壳体内部的壁面进水口,两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靠近所述缓冲区的位置均设置有连通所述缓冲区的出口;所述灌水器壳体外壁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一圈连通所述缓冲区的汇水流道;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部外包有毛管,所述毛管上位于所述汇水流道的一端或者两端设置有出水口;
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内部靠近两端所述对接头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进出水口叠片,两个所述进出水口叠片之间间隔设置有两个消能叠片,两个所述消能叠片之间设置有一移动式弹性膜片,所述灌水器壳体外壁上设置的所述壁面进水口位于所述两个消能叠片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叠片包括空心的消能叠片腔体,所述消能叠片腔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连通所述消能叠片腔体内的水孔,所述消能叠片腔体内依次间隔设置有两层消能流道;两层所述消能流道结构相同,均包括一中心进出水口,所述中心进出水口上下对称连接一分支流道,两条所述分支流道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一汇流区,两个所述汇流区对称,两个所述汇流区均向两侧分别连接一条曲折的分流道,两个所述汇流区上连接的两条所述分流道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汇流区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分流道连通,且在连通的两条所述分流道的对称中心处设置有一流层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对称设置的两组曲折迂回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结构相同,均为上下左右对称式结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包括径向对称的两个曲折的环形流道,两个所述环形流道在径向对称中心处连通,其中靠近所述结构区的所述环形流道上设置所述壁面进水口,靠近所述缓流区的所述环形流道上设置连通所述缓流区的出口;每个所述环形流道自身轴向对称,从所述壁面进水口或连通所述缓流区的出口处向两侧依次设置有小弧优先区流道、大弧优化区宽流道,迂回曲折后连通所述径向对称中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弧优化区宽流道的流道尺寸为1.4mm,大弧弧度为1.4mm;所述小弧优先区流道的流道尺寸为所述大弧优化区宽流道尺寸的一半,小弧弧度是大弧弧度的一半。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设置的所述结构区内间隔设置有若干弧形结构凹陷。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设置的所述缓流区为沿轴向设置的齿形缓流流道,所述齿形缓流流道的中部连通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设置的两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所述齿形缓流流道的两端对应连接所述汇水流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设置的所述缓流区为沿轴向设置的齿形缓流流道,所述齿形缓流流道的中部连通所述灌水器壳体的外壁上设置的两组所述弧齿型消能流道,所述齿形缓流流道的两端对应连接所述汇水流道。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的使用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灌水器壳体的外部外包有毛管;将灌水器壳体两端的对接头分别连接主管和副管;
2)主管和副管进入灌水器壳体内的水流均通过进出水口叠片进入消能叠片,经过消能叠片上的两层消能流道进行一级消能后,进入弹性膜片与消能叠片之间,冲击弹性膜片,弹性膜片让开壁面进水口,灌水器壳体两侧进入的水流均通过壁面进水口流出,并通过弹性膜片控制两侧进水的出流量;
3)通过壁面进水口流出的水进入壁面上设置的两组弧齿型消能流道进行二级消能,最后通过缓流区进入灌水器壳体两端部的汇水流道中,并通过毛管上设置的出水口流出,进行滴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783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