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水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冷阱及治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7503.6 | 申请日: | 201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02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王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大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8/00 | 分类号: | B01D8/00;C02F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000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水 湖泊 水体 富营养化 治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阱及方法,更具体说,它涉及一种浅水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冷阱及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水污染治理方法是活性污泥及曝气、生物膜,以及氧化法等,而大型水体如湖泊、河流的治理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方法(调水稀释/淤泥清理/粘土覆盖)、化学方法(化学试剂沉淀法/化学药剂除藻类法),以及生物方法(曝气、微生物和动植物吸收有害物质),但这些方法的缺点是影响范围小(如物理方法中的淤泥清理和粘土覆盖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如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甚至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投入和后期支出也相对较大(如调水换水、清淤等方法)。
如调水稀释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湖泊内的大量污染物输送出去,同时湖泊中营养物质浓度减小,污染物总量和浓度都能得到有效减少;同时这种方法将死水变成活水,使水体从缺氧状态变为好氧状态,提高了水体自净能,但是需要源源不断地换水,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很有可能造成外界大的水体污染。如引江济太工程是引长江水解决太湖污染,西湖换水工程是引钱塘江水解决西湖的污染问题。
淤泥清理在南京玄武湖进行过实践,但从长期效果看,尚未见到中等以上湖泊通过清淤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实例,而大型湖泊如太湖、滇池则不但难以实施,就算尝试,其所需的直径也非常巨大。
粘土覆盖法会造成底泥缺氧导致生物死亡,如果为了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释放而多次用黏土覆盖,最终会给清淤增加困难,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如前几年玄武湖采用此方法对氮、磷等营养元素进行阻隔,控制蓝藻暴发,效果并不持久。
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的缺点主要是投入到水体中的化学物质或新的生物材料,这些新物质虽然可以短期内起到作用,如抑制藻类的化学制剂,但不能根绝污染源。这些方法无疑会改变水质的水化学特征和生态特征,进而改变水的生态系统,使水体发生难以修复或恢复的破坏。无论是太湖、滇池、巢湖等等的治理,现在使用的另一种方法是治理入湖径流的水质。这种方法看似治本,由于涉及流域范围大,相关因素复杂,而且需要使入湖径流水质由于湖水所需达到的标准,难度大,控制难,成本极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改变水化学及生态系统、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浅水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冷阱及治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这种浅水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冷阱,在浅水水体底部设有保持水体低温的冷阱,所述冷阱的出水口位于水面以下。
作为优选:所述冷阱深度为0.5m-50m,直径为0.1m-200m。
作为优选:所述冷阱包括上端开口的保温容器,所述保温容器内设有导热金属棒、所述导热金属棒的上端部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的冷极,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极连接有散热片。
作为优选:所述冷阱的开口设有防止生物或人类误入的网罩。
浅水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浅水水体底部设置冷阱;2)通过环境温度或制冷设备保持冷阱内水温为3℃ ~10℃;3)冷阱的低温富集水体内有机质。
作为优选:所述冷阱通过水体底部地貌形态围筑成可保存较低温水体的空间或通过在水体底部挖掘形成可保存较低温水体的空间。
作为优选:根据冷阱总富集污染物质的多少,抽出或排除冷阱中的污染物质。
作为优选:所述抽出或排除冷阱中的污染物质的方法包括:预袋装、直接抽取、压滤抽取,其中:预袋装为预先在冷阱中布置与冷阱富集污染物空间大小相当的袋子,所述袋子包括透水和不透水;直接抽取为根据冷阱空间中污染物的富集量直接从冷阱中抽取富集到的污染物;压滤抽取为通过透水袋提取时同时进行压滤以提取富集到的污染物。
作为优选:在直接抽取时同时进行水和污染物分离,单独抽取污染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大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大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75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