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癸二酸生产中回收硫酸钠晶体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6920.9 | 申请日: | 201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5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季;韩厚义;赵连忠;邢文兰;张瑞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凯徳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1D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41 | 代理人: | 曲家彬 |
地址: | 053000 河北省衡***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癸二酸 生产 回收 硫酸钠 晶体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癸二酸生产中的硫酸钠废液进行蒸发处理的工艺,属于化工领域,特别是一种采用蒸汽循环处理癸二酸生产中的硫酸钠废液、从而实现硫酸钠回收的工艺。
背景技术
癸二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制造耐寒增塑剂、生产优质工程塑料(包括尼龙)以及香料。癸二酸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因为在生产癸二酸中会伴随产生很多废水,硫酸钠就是其中一种,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法的完善,国家和地区对于含盐废水的排放监管力度逐渐加强,不允许硫酸钠含量超标的废液直接排放。同时,由于硫酸钠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可以用于合成洗涤剂、维纶、玻璃、染料、硫化碱、泡花碱等化学工业,在医药、饲料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因此,将硫酸钠废液进行处理并回收硫酸钠,不仅对于降低水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而且通过硫酸钠回收,可以变废为宝,直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现有硫酸钠废液的提炼技术中,有研究者采用双极膜水处理技术可将硫酸钠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钠和硫酸,将其返回送进癸二酸生产工序,处理后的水可以重新使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生产成本;也有研究者采用电渗析器将含硫酸钠废酸水进行处理并回收。但是上述这些方法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工业化成功先例。
目前,工业上应用较为成熟的硫酸钠废水处理方法是采用的蒸汽蒸发技术,以蒸汽为加热热源,使硫酸钠废水保持沸腾状态,使其中水分不断汽化为蒸汽,硫酸钠浓度得以不断提高,最后硫酸钠结晶体得以析出。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蒸发效率尽可能节能蒸汽,现在的蒸发系统大多采用多效蒸发,即在前级料液蒸发室中产生的二次蒸汽作为后级料液蒸发室的热源,硫酸钠废水不断浓缩至过饱和,最后硫酸钠晶体得以析出。理论上来说,蒸发效数越多,节约的蒸汽热能越大,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受传热温差、沸点升高以及设备投资及动力消耗限制,料液蒸发室不可能无限增加,目前常见的多效蒸发为三效至五效蒸发。在上述多效蒸发硫酸钠废水的连续生产过程中,生蒸汽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的补充,能耗高,引发的锅炉排放量巨大,污染环境。
因此,本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降低环境污染的目标,需要对现有采用蒸汽处理硫酸钠废液的工艺加以改进,但如何才能实现一种能耗低、环境污染力度小的硫酸钠废液处理工艺方法绝非易事,并一直困扰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硫酸钠废液蒸汽处理工艺由于耗能高从而造成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大的技术问题,设计了在癸二酸生产中回收硫酸钠晶体的工艺,为了克服多效蒸发能耗高、蒸汽使用量巨大的弊端,采用蒸汽再压缩循环加热的方式处理癸二酸生产中产生的硫酸钠废液。
本发明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癸二酸生产中回收硫酸钠晶体的工艺,本工艺是以配置有蒸汽通道及料液通道的蒸发罐为基本装备,工艺中采用蒸汽为热源加热含硫酸钠的废液、工艺流程中包括连续蒸发、形成过饱和相下的硫酸钠结晶体析出、固液分离、过饱和液回输和硫酸钠晶体回收工序,在蒸发罐的蒸汽导出口后增设蒸汽压缩机,在此基础上,本工艺采用的连续蒸发工序中包括以下步骤:
A、由料液入口通入癸二酸生产中含硫酸钠的废液进入蒸发罐;从蒸汽入口引入热源蒸汽进入蒸发罐加热含硫酸钠的废液至沸腾态后,关闭热源蒸汽的进口控制阀,蒸汽冷凝水经由排水口排出;
B、将蒸发罐中产生的二次蒸汽经由蒸汽导出口、借助蒸汽回收管路通入蒸汽压缩机中、进行蒸汽压缩升温处理;
C、将压缩升温处理后的二次蒸汽、经蒸汽入口通入蒸发罐、补充热量使硫酸钠废液维持沸腾状态、持续经排水口排出冷凝水;
D、重覆B-C直至结晶硫酸钠在过饱和液中的重量百分比至少达到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凯徳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凯徳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69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