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326693.X | 申请日: | 2011-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7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拉兹洛·利普赛依;卡特林·波波维奇;阿林·盖尔格斯库 | 申请(专利权)人: | 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陈炜;李德山 |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电池 充电 保护 放电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控制电路,用于检测电池放电电流或电池充电电流;
第一晶体管,用于若电池放电电流超过电池最大放电电流设定值,则使负载至少与电池及DC/DC转换器中的一个断开;及
第二晶体管,用于调节所述电池充电电流以使所述电池充电电流保持充电电流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至少部分基于第一信号断开负载或连接负载,所述第一信号来自所述控制电路,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第一晶体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晶体管调节所述充电电流以响应于来自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使所述第二晶体管工作于线性工作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感应电阻,所述检测到的电流响应于流经所述感应电阻的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晶体管和第四晶体管,用于若所述控制电路不能工作,则保持所述负载、所述电池及所述DC/DC转换器间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池充电控制器电路,用以比较所述充电电流设定值及所述检测到的电流,并至少部分基于所述比较的结果,以向所述第二晶体管提供第二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池放电保护电路,用以比较电池最大放电电流设定值与所述检测到的电流,并至少部分基于所述比较的结果,向第一晶体管提供第一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在第一时间段内使负载保持断开,并在所述第一时间段后连接负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晶体管在第二时间段内使负载保持重新连接,且若所述电池放电电流超过电池最大放电电流设定值,则在所述第二时间段后使负载重新连接。
10.一种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控制电路检测电池放电电流或电池充电电流;
若所述电池放电电流超过电池最大放电电流设定值,则通过第一晶体管使负载至少与电池及DC/DC转换器中的一个断开;及
通过第二晶体管调节所述电池充电电流,以使所述充电电流保持充电电流设定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一晶体管使负载至少与电池及DC/DC转换器中的一个断开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至少部分基于第一信号使负载断开,所述第一信号来自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开启或关断所述第一晶体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第二晶体管调节所述电池充电电流,以使所述充电电流保持充电电流设定值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调节所述电池充电电流以响应于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来自所述控制电路,使所述第二晶体管工作于线性工作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控制电路检测电池放电电流或电池充电电流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检测感应电阻上的电压,且检测到的电压对应于流经所述感应电阻的电流。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控制电池充电并保护电池放电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控制电路检测电池放电电流或电池充电电流的步骤还包括:
若所述控制电路不能工作,则通过第三晶体管及第四晶体管,维持所述负载、所述电池及所述DC/DC转换器间的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未经凹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669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