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粗集理论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26210.6 | 申请日: | 201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9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红兵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G06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理论 地震 属性 优选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粗集理论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地震储层预测已成为指导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地震属性种类繁多,与预测对象之间的关系复杂,不同工区和不同储层对所预测目标敏感的(最有效、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属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工区、同一储层,预测对象不同,对应的敏感属性也存在差异。
由于地震属性的这种多解性,使得某些属性会严重影响储层预测的精度,因此对地震属性进行优化选择就显得十分必要。地震属性优化方法可以明显的提高地震储层预测的精度,更有效地进行储层描述,进一步提高钻井成功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地震属性是指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一些包括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和速度等代表地震相特征的参数。而地震相是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因此,应用地震属性划分地震相类型是非常有意义的。最后,通过地震相分析解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以达到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的目的。
目前,常采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对地震属性进行聚类分析以达到划分地震相类型的目的,但是传统的自组织神经网络由于每输入一个训练样本就被归到距离最近的一类子集中,这种训练方式可能过于仓促,影响网络对所有训练样本特征的掌握,进而影响分类的正确性。同时也极易引起网络权值的振荡,使得学习时间较长。另外,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增益函数、界限函数、邻域等网络参数的选取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它们随着划分类数的不同而变化。鉴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这些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与地震属性结合的方式进行地震相模式识别。模糊自组织神经网络不同于传统的自组织神经网络,它是一次输入所有的训练样本点,确定每个样本点对每类子集的隶属程度。网络权值的调整综合考虑了所有样本的特征信息,一轮学习只调整一次,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而且这种方法进行地震相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河道、三角洲、冲积扇、断层、岩性异常体等沉积相特征和地质现象,形成一种实用性强、精度高的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属性优化就是优选出对求解问题最敏感、最有效或最有代表的属性,以便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在进行地震属性优化处理前,通常要对提取的所有属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归一化等)。地震属性的优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亮点”技术,在该技术中,选择反射波的振幅和极性等,即早期的“专家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多数学方法被引入到地震属性的优化方法中。
目前属性的优化方法较多,但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利用专家知识进行优化和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自动优化。专家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储层预测的要求,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当前国内外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主要有K-L变换、局部线性嵌入算法(LLE)、等距映射(ISOMAP)、多重判别分析法(MDA)、属性贡献量法、搜索算法、遗传算法、粗集理论(RS)等。
随着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作为一个分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早期的单属性预测到后来利用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储层预测的技术;从早期的专家方法到后来的人工智能方法。自80年代起,“模式识别”受到特别重视,先后研究出了“模糊模式识别”、“统计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模式识别”和“函数逼近”等方法,这以后储层预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预测对象从预测油气发展到预测储层参数和地层岩性等。目前,根据预测方法可以分为:函数逼近类预测和模式识别类预测。函数逼近类方法主要是对储层参数等进行预测,主要参数包括砂泥岩百分比、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储层厚度、地层压力等,常采用BP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CUSI网络等。模式识别类方法主要用于含油气性预测、地震相模式识别,采用的方法已经从统计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过渡到自组织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分形理论、灰色理论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红兵,未经陈红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62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堆码机的定位机构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长度用辊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