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及其操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4084.0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3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冀蓉;朱爱萍;朱春江;沈健;冯双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9/04 | 分类号: | F27B19/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明洁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渣调质 复合 及其 操作 工艺 | ||
1.一种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
所述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包括电弧炉(1)和布置在电弧炉右侧下方的电熔窑(7),两者之间通过一条向下倾斜的沟道(11)连通,
所述电弧炉(1)立式布置,炉内开设圆形炉腔,炉腔顶部为开口端,端口覆盖活动的炉盖,炉盖底部呈“品”字形配置三个柱形电极(4),电极(4)伸入炉腔内,炉腔底壁上开设惰性气体吹入口(2),
电弧炉(1)的立式侧壁与水平底壁之间通过倒角连接,电弧炉(1)右侧开设熔体排出口(5),左侧开设残铁排出口(6),熔体排出口(5)位于倒角顶部,残铁排出口(6)位于倒角底部;
所述电熔窑(7)窑腔为横向布置的长条形,包括左、右两个相互独立的混合室(8)和均化室(9),两者之间通过隔墙(10)分隔开,隔墙(10)底部开设熔体过流孔(101)连通混合室(8)和均化室(9),
混合室(8)内配置搅拌器(14),底部开设残渣紧急排出口(13),
均化室(9)右端底部开设熔体排放口(15),熔体排放口(15)上方周围布置加热钼电极(16),靠近熔体排放口(15)、均化室(9)底部向上凸起与隔墙(10)平行的挡墙(17),挡墙(17)高度与熔体过流孔(101)孔顶高度相匹配,
挡墙(17)左侧的均化室(9)顶部开设惰性气体进口(18)和惰性气体出口(19),挡墙右侧的均化室(9)内配置液位计(20),挡墙(17)左侧的均化室(9)长度大于混合室(8)长度;
所述沟道(11)上端连通电弧炉(1)的熔体排出口(5),下端伸入混合室(8)左侧顶部,沟道(11)上配置开堵口组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
在电弧炉(1)的熔体排出口(5)开孔处,炉腔侧壁上朝向炉腔中心凸起弧形的防蚀凸台(21),防蚀凸台(21)上部朝向炉腔侧壁倾斜,下部竖直向下与炉腔底壁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所述沟道(11)顶部敞口,中段折弯,折弯段一侧布置开堵口组件(12),开堵口组件(12)包括钻机和堵枪,钻机和堵枪可从敞口伸入沟道(11)内,堵枪内设有冷却水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熔窑(7)右端窑腔转角为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室(8)的体积占电熔窑(7)总体积的10%~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炉(1)炉腔高度为1~10m,内径为1.5~10m,炉腔侧壁壁厚为0.2~0.8m,炉底厚度为0.5~1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渣调质复合炉窑,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弧炉(1)底壁上开设通槽,通槽内嵌装透气砖,形成惰性气体吹入口(2)。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熔渣调质复合炉窑的操作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①将从高炉排渣口排出的、温度大于1300℃的热态熔渣通过保温容器转运至电弧炉(1),对热态熔渣进行电加热升温;
②当电弧炉(1)中电极(4)极心圆内熔体温度上升到大于等于高炉调质料的熔点温度时,向电弧炉(1)中匀速添加常温或具有一定温度的固态调质料,并持续对电弧炉(1)进行加热;
③当所加的调质料完全熔化后、从电弧炉(1)底部向炉内吹入惰性气体,利用吹气对热态熔渣和已经熔化的调质料的熔体进行初步搅拌;
④利用沟道(11),将电弧炉(1)中经过初步搅拌的混合熔体排入密封隔热的电熔窑(7);
⑤在电熔窑(7)的混合室(8)中,利用搅拌器(14)对混合熔体进行连续搅拌混合;
⑥搅拌混合后的熔体在均化室(9)静置均化,静置时间大于1小时,静置时保持电熔窑(7)窑腔温度在1400~1500℃;
⑦均化后,通过惰性气体进口(18)向均化室(9)内吹入可调整压力的正压惰性气体以控制电熔窑(7)中的气压、保持混合熔体液面高度,使混合熔体以0.01~0.1m3/min的速度从熔体排放口(15)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408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