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重构的爬壁机器人及其协同越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2552.0 | 申请日: | 2011-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0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杜姗姗;刘永;龚毅;杨衍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4 | 分类号: | B62D57/0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唐代盛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重构 机器人 及其 协同 越障 方法 | ||
1.一种可重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自适应密封裙(1)、密封内衬(2)、离心泵(3)、离心泵电机(4)、离心泵电机驱动器(5)、机器人本体(6)、四个车轮(7-1、7-2、7-3、7-4)、四个车轮舵机(8-1、8-2、8-3、8-4)、悬挂装置(9)、俯仰机械臂(10)、机械臂舵机(11)、快速可分离连接装置(12)、无线微型摄像头(13)、摄像头旋转舵机(14)、摄像头支架(15)、控制单片机(16)、无线数字接收器(17),密封裙(1)垂直固定安装在机器人本体(6)的下底面(18)四周;机器人本体(6)上开一个通孔(19),离心泵(3)的进气口与机器人本体(6)的通孔(19)位置对应并固定安装在机器人本体(6)的上面,离心泵电机(4)的输出轴与离心泵(3)连接;密封内衬(2)设置在机器人本体(6)的下底面,位于通孔(19)和密封裙(1)之间;
机器人本体(6)左右两侧的前后分别布置四个车轮(7-1、7-2、7-3、7-4),每个车轮的中心轴与各自车轮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该四个车轮舵机(8-1、8-2、8-3、8-4)通过悬挂装置(9)固定连接到机器人本体(6)上;俯仰机械臂(10)一端垂直固定安装在机械臂舵机(11)输出轴上,另一端与摄像头旋转舵机(14)固定连接,机械臂舵机(11)的本体固定安装在机器人本体(6)的前进方向一侧;无线微型摄像头(13)的下底面与摄像头支架(15)的上平面连接,该摄像头支架(15)的中心孔固定安装在摄像头旋转舵机(14)的输出轴上;快速可分离连接装置(12)固定安装在俯仰机械臂(10)上,并向左或右偏置安装;四个车轮舵机(8-1、8-2、8-3、8-4)、机械臂舵机(11)、摄像头旋转舵机(14)、离心泵电机驱动器(5)的控制信号都连接到控制单片机(16)的IO输出脚;离心泵电机驱动器(5)与离心泵电机(4)的电极连接,并设置在机器人本体(6)上,无线数字接收器(17)通过串口与控制单片机(1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自适应密封裙(1)包括弹性支撑材料(1-1)、密封布(1-2)、连接骨架(1-3),弹性支撑材料(1-1)采用动物鬃毛,动物鬃毛整齐排列成一排,隔离空气的密封布(1-2)将动物鬃毛密封包裹,鬃毛粗的一端和密封布(1-2)一起固定在连接骨架(1-3)的安装槽(1-4)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快速可分离连接装置(12)包括母端和公端,母端包含圆管(20)、旋转支架(21)、拉伸弹簧(22)、止档压块(23)、活动压杆(24)、拉绳(25)、拉绳套管(26);公端包含端头带锥度的圆棒(27)和制动台阶(28),活动压杆(24)一端与拉伸弹簧(22)连接,另一端与拉绳(25)连接,活动压杆(24)上靠近弹簧(22)一侧设置在可旋转支架(21)上的旋转轴上,拉绳(25)穿过拉绳套管(26),拉绳套管(26)包裹着拉绳(25)并固定在圆管(20)的一端;圆管(20)上开设方孔(29),止挡压块(23)固定安装在活动压杆(24),并与圆管(20)上下孔的位置上下对齐,旋转支架(21)固定在拉绳(25)与方孔(29)之间;圆棒(27)设置在旋转支架(21)上,在与活动压杆(24)相对应的圆管(20)的另一侧,且与圆管(20)平行,制动台阶(28)与圆管(20)的开孔(28)对齐;拉绳(25)和无线微型摄像头(13)由无线摄像头旋转舵机(14)共享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可旋转支架(21)固定的最佳位置:拉绳(25)在圆管(20)上的固定位置与方孔(29)之间的中心位置到方孔(29)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构的爬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密封内衬(2)采用橡胶材料,结构上呈喇叭形,安装在机器人本体(6)的下底面,位于自适应密封裙(1)和机器人本体(6)的圆孔之间,但高度上密封内衬(2)相比自适应密封裙(1)短6-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255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止电池电量流失的灯座
- 下一篇:大孔径螺旋深孔钻机钻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