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接型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20027.5 | 申请日: | 201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0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浅井清;土桥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SM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187 | 分类号: | H01R13/187;H01R13/42;H01R1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姜虎;陈英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接型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接型连接器,其在便携式电话机等小型电子设备中主要作为电池连接用连接器使用。
背景技术
以往,便携式电话机的电池连接用连接器使用压接型连接器,其使用了由螺旋弹簧进行施力的针脚状可动触点。
用于此种压接型连接器的以往可动触点,是在如图6所示的金属制的呈有底圆筒型的圆柱体1内,以自由进出的方式收容由螺旋弹簧2朝向推出方向施力的可动触点3,使该可动触点3的压接针脚部3a的前端从圆柱体1前端突出,并通过螺旋弹簧2所致的突出方向的施力,使其压接于电池的接触端子部。
此可动触点3的圆柱体内侧端面构成如下:形成有相对于轴方向为倾斜的偏压截止面4,通过利用螺旋弹簧2推压此面,产生与该推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分力,由此使得可动触点3的周面被恒常压接于圆柱体1的内面,从可动触点3通过圆柱体1被通电。
但是,使用此种可动触点的压接型连接器,圆柱体1及可动触点3是通过车床、铣床及冲压的各种机械加工所制造,所以成本高昂,并且因为加工上的限制而有小型化的极限。
另外,因为将其组装至注模成形的外壳中使用,所以有连接器整体无法纤薄的问题。
再者,因为是可动触点3在圆柱体1内可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构造,所以存在容易发生外在冲击所致的瞬间断裂的问题。
作为改善了上述加工成本或抗瞬间断裂性能的结构,已开发了如图7所示,利用金属板材的冲压及弯折加工来制造可动触点3和将其予以收容的圆柱体1,并通过使突出于圆柱体1内面的弹性接触片5恒常压接于可动触点3的外周面来确保圆柱体1与可动触点3之间的导通(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表2005-1122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当利用如上述图7所示板材的弯折加工来形成圆柱体及可动触点时,虽改善了加工成本及对于外部冲击的抗瞬间断裂性能,但由于作为圆柱体的外筒与作为可动触点的内筒均由金属加工品所制造,并将其组装至注模成形的外壳中,所以在将此种压接型连接器安装于与连接基板平行的方向时,具有无法充分满足对于薄型化的期望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接型连接器,其加工成本比以往更低、并且容易薄型化、亦不产生瞬间断裂问题。
为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且实现期望目的的第1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包括:绝缘性外壳,具有在前端开口的端子收容部;可动触点,以在前后方向上可滑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部内;推出弹簧,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部内,且在封闭所述绝缘性外壳的后端的后端板部取得反作用力,朝使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前端面突出的方向施力;以及接触件,被固定于所述绝缘性外壳的外侧,使用导电性金属板材形成;该接触件成一体地具备:防脱出片,抵止于在所述可动触点上形成的防脱部,防止该可动触点从绝缘性外壳的脱出;接触弹簧部,插入所述端子收容部内,与所述可动触点弹性接触;以及基板连接端子部,连接在连接基板上;通过在将该所述推出弹簧与可动触点插入至所述绝缘性外壳的端子收容部内的状态下,将所述接触件固定在所述绝缘性外壳上,实现利用所述防脱出片的可动触点的防脱出和所述接触弹簧部对于可动触点的恒常弹性接触。
第2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1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件具备:平板状的顶板;以及侧板,具有从该顶板的侧缘向下弯折的形状,并覆盖所述绝缘性外壳的侧面;所述接触弹簧部是将所述顶板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端子收容部侧切起而形成;所述侧板具有卡合孔,该卡合孔与突出设置于所述绝缘性外壳的侧面部的卡合突出部互相卡合,通过所述卡合突出部与卡合孔之间的卡合,将所述接触件以在上下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在绝缘性外壳上。
第3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2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接触件具备从所述侧板的后缘向内侧弯折的形状的后端板,在该后端板的内侧缘具备与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突出片,该卡合部形成于在绝缘性外壳的后面突出的突条部的外侧缘上。
第4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2或第3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基板连接端子部形成于所述侧板的下缘部。
第5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2或第3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防脱部形成为从所述可动触点的侧缘向外突出的形状,所述防脱出片形成为将所述侧板的前缘部向内侧弯折的形状,通过将所述接触件固定在所述绝缘性外壳上,利用所述防脱出片封闭所述端子收容部的开口外侧部。
第6方案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1~第3方案中任一项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可动触点将带状金属板材弯折而在顶面侧形成朝向前方下侧倾斜的倾斜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MK株式会社,未经SM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200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