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工业尾矿的建筑空心砖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19557.8 | 申请日: | 201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3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丁向群;龚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6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工业 尾矿 建筑 空心砖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空心砖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工业尾矿的建筑空心砖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利用工业铁尾矿、铜尾矿、硼泥等工业废弃物制备免烧、免蒸建筑空心砖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心砖是采用粘土或水泥经过烧制而成,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空心砖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制造空心砖耗费大量的资源、成本高,并且在烧制的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
工业铁尾矿、铜尾矿等是选矿后的废弃物,是常见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排出的尾矿及废石在100亿吨以上。我国现有8000多个国营矿山和11万多个乡镇集体矿山,堆存的尾矿量近100亿吨,年排出尾矿量高达5亿吨以上,其中黑色冶金矿山年排放尾矿量达1.5亿吨。目前,我国的尾矿综合利用率不足10%,铁尾矿量占全部尾矿堆存总量的近1/3。因此,铁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问题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如表1所示,铁尾矿的主要化学成分请参见:鞍本地区选铁尾矿资源现状与利用前景,岳铁兵,矿产保护与利用,2011年12月第6期。
表1 铁尾矿多元素主要化学成分(wt%)
如表2所示,铜尾矿多元素的主要化学成分请参见:赤峰铜矿尾矿的综合利用,王苹,董风芝,金属矿山,2010年第3期。
表2 铜尾矿多元素主要化学成分(wt%)
硼泥是生产硼酸、硼砂等产品产生的废渣,为灰白色、黄白色粉状固体,呈碱性,含氧化硼和氧化镁等组分,俗称“硼泥”。硼泥的堆存处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使堆场附近的土壤碱化并引起硼的迁移转化,造成环境污染。由于硼是植物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因此可利用硼泥生产硼镁磷肥和硼镁钙肥等复合肥料。按重量百分比计,硼泥成分:TFe(全铁):5~15%;B2O3:2~3%;MgO:32~40%;SiO2:15~25%;Na2O:0.2%;烧失率:20~25%。
利用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矿渣等)制备建筑空心砖已经广泛使用,但以工业铁尾矿、铜尾矿、硼泥为原料(重量比在30%以上)直接制备免烧、免蒸空心砖未见之专利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工业尾矿(如铁尾矿、铜尾矿或硼泥等)直接制备的建筑空心砖及方法,实现建筑物自重的降低以及提高建筑物的保温节能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工业尾矿的建筑空心砖,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原料组成包括:工业尾矿30-80%;水泥、粉煤灰、矿渣中至少一种5-30%;骨料0-50%;无机胶粘剂0-35%;其他外加剂0-5%;水占水泥、粉煤灰、矿渣中至少一种与工业尾矿重量之和的3-20%。
按重量百分比计,优选原料组成包括:工业尾矿40-60%;水泥、粉煤灰、矿渣中至少一种10-20%;骨料5-30%;无机胶粘剂5-20%;其他外加剂1-3%;水占水泥、粉煤灰、矿渣中至少一种与工业尾矿重量之和的10-20%。
所述工业尾矿为铜尾矿、铁尾矿、硼泥等类似的工业废弃物中的至少一种,工业尾矿的粒度范围为80-300目,其中大于180目的颗粒至少为15wt%(一般为15-35wt%),不符合粒度要求的工业尾矿需要通过粉磨处理实现粒度要求。
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烟气中的细灰,掺加粉煤灰节约了大量的水泥和细骨料,减少了用水量,改善了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增强混凝土的可泵性,减少了混凝土的徐变,减少水化热、热能膨胀性,提高混凝土抗渗能力,增加混凝土地修饰性。
矿渣为矿石经过选矿或冶炼后的残余物,建筑材料中的矿渣呈细粒状,矿渣经磨细后,是水泥的活性混合材料。矿渣微粉等量替代各种用途混凝土及水泥制品中的水泥用量,可以明显的改善混凝土和水泥制品的综合性能,可以改善易和性、提高早强、减少水化热等。
水泥呈粉末状,与适量水拌合成塑性浆体,经过物理化学过程浆体能变成坚硬的石状体,并能将散粒状材料胶结成为整体。另外,水泥是一种良好的胶凝材料,作为无机粘结剂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水泥浆体不但能在空气中硬化,还能更好地在水中硬化,保持并发展其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95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低功耗上电复位电路
- 下一篇:一种配电网故障处理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