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洁柔软纱的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318801.9 | 申请日: | 2011-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 发明(设计)人: | 苏旭中;刘新金;谢春萍;吴婷婷;徐伯俊;王超;尹秋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1H7/00 | 分类号: | D01H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洁 柔软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环锭纺纱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涉及应用在环锭纺细纱机牵伸装置下游的卷捻部分技术改造,通过旋转压缩气体产生流转方法达到减少纱线毛羽、纱体蓬松的纱线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但是该项技术由于加捻三角区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产生量。近年来,有许多方法被采用来改变加捻三角区的形态,例如紧密纺、缆型纺、错位纺等技术,从而达到减少毛羽的作用。
紧密纺纱技术主要在传统牵伸装置前增加一个纤维控制区,利用气流对通过控制区的纤维束进行横向凝聚,使纤维束的宽度大大缩小,几乎接近加捻三角区的宽度,纤维束经过紧密然后再被加捻卷绕,几乎纤维束的每根纤维都能紧密到纱体中,从而形成高性能的紧密纺纱线,也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但是使用和维护成本成本较高。缆型纺纱技术也是目前研究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利用沟槽罗拉把经过牵伸的须条分劈成23股(甚至更多)较细的须条,这些细须条经过初捻之后,在结合点处并合,再加强捻,形成一根类似缆绳结构的纱,这种纱具有强伸度高、耐磨性好等特点,从而可以进行单纬织造。但是沟槽罗拉表面易发毛绕花,而且机械式的沟槽罗拉易造成纤维损伤,因而对成纱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错位纺纱的技术出发点是通过牵伸单元和加捻卷绕单元的错位以改变加捻三角的形态和尺寸,从而改变加捻过程中纤维的运动,通过成纱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成纱质量,但改善效果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光洁柔软纱的生产方法,通过两股旋转压缩气体产生旋转方法达到减少纱线毛羽、纱体蓬松的纱线加工方法,可应用于传统环锭纺纱工艺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一种光洁柔软纱的生产方法,在细纱机中牵伸部的最终成对送出罗拉的下游安装一个压缩气旋流发生器,压缩气体通过两个气嘴进入旋流发生器后产生固定旋转方向的流体,可以使纤维须条在旋流发生器内获得预加捻,有效改变捻度的传递,可以降低设计捻度,提高加捻效率,从而有利于减少成纱毛羽,使得纱线更柔软蓬松。旋流发生器的气嘴具有一定角度且成中心对称分布,角度范围为30°~60°;旋流发生器内的压缩气体流量是可以通过气压阀门控制的,范围为0~0.6MPa之间。旋流发生器垂直方向开有圆柱形的导纱通道,导纱通道和气嘴相通,导纱通道的上下两端口分别置入光洁的高性能耐磨导纱嘴。
本发明可以应用在进行细纱机技术改造,通过安装一个压缩气旋流发生器,改变纱线成形过程中的捻度传递与纱线成形,从而有利于减少成纱毛羽,使得纱线更柔软蓬松;该装置与现有其它技术相比,安装简便、性价比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传统环锭纺纱中,纱管(15)通过锭子转动而转动,带动钢丝圈(13)沿着钢领(14)跑道转动,从而将捻度传递到前罗拉(12)与前胶辊(11)握持处的须条处,同时由于钢丝圈(13)与钢领(14)间摩擦力造成速度差,从而将纱线(7)卷绕到纱管(15)上。
由图1所示,旋流发生器(1)的通道主要由气嘴(2和8)和导纱通道(5)组成,替代原有的导纱钩,采用螺丝(10)将涡流导纱装置安装固定在导纱板(9)上。旋流发生器(1)垂直方向开有圆柱形导纱通道(5),圆柱形的导纱通道(5)的上下两端口分别置入光洁的高性能耐磨导纱嘴(3和4),导纱通道(5)和气嘴(2和8)相通,气嘴(2和8)沿A-A剖面呈中心对称配置,且进气通道呈一定角度(6)配置,角度范围为30°~60°,保证压缩气流顺利进入导纱通道(5)形成旋流,作用于纱线的成形。在纺纱成形过程中,旋流发生器(1)内的压缩气流流量是可以根据不同纱支与工艺需要通过气压阀门加以改变的,可调范围为0~0.6MPa
生产方法为:纤维须条从前罗拉(12)与前胶辊(11)握持处输出后,经过旋流发生器(1)的上导纱嘴(3),而后穿过导纱通道(5),再通过下导纱嘴(4),最后通过锭子的转动来带动钢丝圈(13)沿着钢领(14)跑道转动将纱线加捻并卷绕到纱管(15)上。在纺纱过程中压缩气流通过气嘴(2和8)进入导纱通道(5),依靠气嘴(2和8)特定的位置配置形成旋流,作用于纱线成形过程,从而达到减少成纱毛羽,使得纱线更柔软蓬松,改善纱线性能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188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